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对话描写这一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发展故事情节,揭示题旨,是《登山》一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描写的作用呢? 一、渲染铺垫靠近深渊的小路究竟是怎样令人心惊胆颤,作者除描写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景从侧面作了渲染外,就是通过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越过小路前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2.
《登山》(第九册第4课)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隐居在普罗宁时,一道走险路、爬山看日出的故事,赞扬了革命者不怕危险,勇于战胜困难,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登山,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着力描写了列宁他们舍易就难,沿着一条危险的小道攀登的情景。列宁登山走的是怎样危险的小路呢?是靠近“深渊”的小路。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展示出巴果茨基担心发生意外,不愿带列宁走小路,又不好直说是路险难走的缘故。(两处省略号可说明)当列宁听说后仍提出“我们就从那条小路走吧!”  相似文献   

3.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一、议中体会心理变化教学描述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2~18自然段),我们可分三步进行。1.明“路情”。找出描写小路的句子,说说那是条怎样的路?让学生通过对“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理解,感受路的窄和险。2.知“心情”。划出描写巴果茨基走…  相似文献   

4.
《登山》(第九册第4课)是一篇新选的阅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紧扣这一中心,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记叙;即上山选险路;登山走险路;下山仍走险路。集中突出了一个“险”字。课文首先记叙列宁与巴果茨基一起爬山看日  相似文献   

5.
《登山》 (六年制第八册 )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日出时 ,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画、演、写、议四个教学步骤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一、画一画 ,认识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 ,即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一边是峭壁 ,一边是深渊。”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险” ,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图 ,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师 :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6.
《登山》系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新选课文,写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隐居于普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爬山看日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简单。初读明白浅显,细细品味,含义深邃。文章前一部分,全部笔墨集中写一个“险”字。写“险”有三处:一处是在巴果茨基回答  相似文献   

7.
正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早晨,列宁请巴果茨基做向导,到山顶看日出。因出发晚了,为了赶上日出,他们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那条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悬崖,另一边  相似文献   

8.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9.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第二十三回。题目是编者加的,文字作了较大的改动。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景。这部分围绕“酒”字行文。开头,文章从两个方面渲染酒力:首先,通过武松对酒的感受,渲染酒力。武松是个闯过江湖的好汉,喝过各种美酒,受到他的称赞,酒力自然不赖了。其次,通过酒家对“三  相似文献   

10.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 ,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 ,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 ,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 ,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教学时 ,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 ,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学入手 ,直奔中心1 出示自学提要 ,让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填空 :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 ,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 2 )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 (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 ,画一画 ,读…  相似文献   

11.
这篇阅读课文以“登山”为主线,以“走险路”为内容,记叙了革命导师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爬山看日出,往返走过悬崖上的危险小路的故事。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怎样分段、各段段意、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以及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这些是学生读懂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在学生议论的过程中,可逐步出示“登山——走险路”、“去——”、“回——”等板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线和叙述顺序。  相似文献   

12.
《登山》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新选课文,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在登山过程中,列宁镇定自若,迎险直上,履险而下,意志顽强,气魄非凡,确实令人钦佩。其实,课文这样写只是借题发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这就是通过记叙列宁不畏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内容分析《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28课。本文通过我的发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纯真、善良、执着、专注,将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课文内容平实自然,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  相似文献   

14.
一、首先用了外貌描写,但不是在小说开头,而是在“我”行路中对他“发生了兴趣”时,用墨不多,却有传神之笔;其次用了对话描写,例如关于通讯员身世和简单经历的对话、关于借被子前后的对话,都表现了通讯员朴实敦厚、腼腆执拗的性格和乐观的战斗精神。第三用了细节描写,例如两次写他在枪简里插上了野花,写他给“我”留下两个馒头等细节,只廖廖几笔,并不细致,但却勾勒出通讯员的热爱生活、迫求战斗的心情。第四用了衬托描写.作品对新媳妇的刻画是和通讯员密切相关的,无论是不肯借被子,还是替他缝补衣服,但都没有冲淡通讯员的形象,反而加强了这一形象的丰满与生动。第五用了侧面描写,作品并未正面描述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2.引出课题:登…  相似文献   

16.
《穷人》一文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文章共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语言描写)反映他们对西蒙的两个遗孤的态度,从中看出他们善  相似文献   

17.
渲染和烘托在诗歌鉴赏中常被并提,时或混为一谈,常令师生困惑。怎样把握两者的区别呢?渲染是浓墨重彩地描写环境的氛围意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下面以三首诗词为例来辨析。  相似文献   

18.
表现手法     
渲染考点分析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的是: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  相似文献   

19.
孙梨的《荷花淀》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入选篇目。笔者查阅了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发现都没有提到这篇小说的线索,听了几位老师的课,他们只是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对话进行了着力渲染,而没有提到这篇小说的线索,笔者认为在教读“荷花淀Ⅺ时不能忽视对其线索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登山》是人教社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一天早晨,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赶时间看日出,从深渊边的峭壁上经过。回来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决定还走深渊边那条险路。他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今天听一位老师上这篇课文,她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要两组学生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险路。老师把讲台上的桌子稍微后移,在讲台前留下一条空隙,代表深渊边的险路。第一组同学顺利表演完了。第二组的两个同学一上台就笑个不停,没办法忍住,结果在半路上就掉下去了。他们爬上来接着表演,谁知又掉下去了,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正当听课的老师一头雾水的时候,执教的老师说“:那么列宁回来的时候应不应该还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大家不妨开个辩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下是辩论的内容:反:列宁回来当然不应该还走那条险路,又不要赶时间了。这就像如果要你跳楼,第一次没有死,第二次就一定不会死吗?正:跳楼是自己不想活了,是自杀,而列宁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如果一不小心死在这里,多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