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2016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6支球队的240场比赛数据为样本,对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技战术指标进行探析和界定,结果显示:进攻指标中与积分排名相关的指标依次为总进球数-射正球门次数-传威胁球次数-射门次数-射门成功率-传球成功率-传球次数;防守指标中与积分排名具有非常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只有总失分1项;主客场6项指标中与积分排名具有高度相关的有客场胜率与主场胜率2项指标;对排名前八的球队而言,当他们对阵相同实力对手时,射正球门、传中和前场任意球为区分比赛结果的显著性指标;而当他们对阵排名后八的球队时,区分比赛结果的显著性指标为总射门、射正球门、传中成功率和控球率;对排名后八的球队而言,当他们对阵相同实力的对手时,射正球门、传中和控球率为区分比赛结果的显著性指标;当他们对阵排名前八的球队时,区分比赛结果的显著性指标为射正球门、传中和抢断。  相似文献   

2.
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32支球队64场比赛的进球数、射进指数、助攻、射正球门次数、射门次数、角球、任意球、越位、反击次数、短传、长传、传中次数等12项进攻指标进行K-M ean聚类分析,并对各指标的差异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类间在场均进球数、射进指数、助攻、射正球门次数、射门次数、角球、短传次数等7项进攻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应用K-M ean聚类分析对球队的各项进攻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各队的进攻能力,揭示出现代足球进攻的发展趋势,并探索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量化评价球队进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中日韩3国球队的比赛风格有着某些特定的印象。运用资料分析、专家调查、数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13年-2015年3个赛季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中有中日韩3国联赛球队参加的全部194场比赛的技战术指标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论:1)韩国K联赛球队在传中、角球、任意球、场均传威胁球次数和射门次数方面全面领先J联赛和中超球队。日本J联赛球队在传球和控球方面高于中韩联赛球队。中超球队在越位指标上领先日韩联赛球队,其他指标均落后与日韩球队。2)K联赛球队注重防守,在控制对方射门和抢断方面好于中日联赛球队,失球较少。J联赛球队防守时动作谨慎,犯规较多,拿牌较少,但是防守效率比较低,失球最多。中超球队犯规最少,但是在黄牌和红牌方面远远高于K联赛和J联赛球队。3)韩国联赛球队高举高打,整体攻守较平衡,日本联赛球队追求传控,防守动作谨慎,效率偏低,而中超联赛球队细节把握不够,在比赛中更有侵略性,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本研究证明了中日韩3国比赛风格的刻板印象,同时为中超参加亚冠联赛的俱乐部球队提供技术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7届世界杯前场任意球进攻战术的研究发现,任意球可分6种战术方法。在前场任意球三个区域中罚球弧区以弧线球直接射门为主,罚球区角和罚球区两侧以长传门前抢点攻门为主。射门前的虚跑末对任意球效果起实质性作用,射门角度,射门距离,射门脚法和门前争顶能力是影响任意球效果的主要因家,罚球弧区任意球对球门威胁最大。须加强任意球二次进攻战术意识的培养和远射脚法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超竞争格局,把握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规律,提高中超联赛的竞争水平,利用TOPSIS分析法对中超球队2013和2014年所有的960场技术统计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TOPSIS分析法能有效地评价中超球队的综合实力。在中超联赛中,获得亚冠资格的四支球队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i攻守秩和值较高,反映这些球队的攻守能力较强且攻守平衡;降级的两支球队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i攻守秩和值较低,反映这些球队的攻守能力较弱。另外,在进攻方面,2014年中超球队场均射偏次数和前场任意球次数均高于2013年,且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而进球数、角球等其他的进攻指标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014年中超球队创造机会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把握机会的能力没有提高,另外也不注重通过创造现代足球比赛中对球队得分乃至胜负影响很大的角球机会来得分;在防守方面,2014年中超球队的场均犯规次数高于2013年,且呈显著性差异。2014年中超球队场均抢截和抢截成功次数却低于2013年,也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而越位等其他的防守指标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014年中超球队更加重视防守,但防守质量却没有根本性提高。建议中超球队需要通过多途径来进一步提高进攻与防守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2018赛季亚足联冠军联赛比赛的攻防关键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探寻比赛中不同类别参赛球队的特征,分析面对不同比赛阶段的关键攻防技战术。研究样本由32支球队252场比赛19个指标组成。通过Q型聚类分析法将参赛球队分为3类,结论表明:1)聚类1的球队进攻能力强,侧重与边路进攻,防守能力较弱,聚类2球队攻守能力平衡,以地面传控为主,聚类3球队以传控为主,但表现出“锋无力”;2)比赛胜负分别与总射门次数(r=0.025)、射正球门次数(r=0.151)、直塞球(r=0.037)、任意球(r=0.030)、犯规(r=0.033)、传中成功率(r=0.066)具有高度相关性;3)高控球率相对于中控球率和低控球率在大部分指标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4)面对进入淘汰赛的球队时,抢断、控球率、传中成功率、射门成功率与获胜概率存在着显著性的正相关,面对未进入淘汰赛球队时,传球成功率和射门成功率与获胜概率存在着显著性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九场小组赛以及第二阶段的十一场淘汰赛进行了比赛录像分析,对19支球队的射门方式、攻入前场30米区域的次数、定位球(角球和前场任意球)以及失球原因等数据进行整体统计分析,发现青年队普遍存在这样的规律:定位球战术在比赛中运用不成熟、青年球队中强队和弱队的层次划分没有成年队明显、青年球队技战术发挥不稳定。球队之间对比分析表明,中国队的整体进攻存在一定问题:定位球战术效率低、远射能力与其他强队有差距、尽管边路突破次数较多,但是突破后的战术运用不合理等等。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总结出球队在此次大赛中的经验与教训,寻找中国队与同年龄段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使备战08年奥运会的足球训练的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第11届欧洲杯足球赛形成射门的进攻过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第11届欧洲足球赛形成射门的进攻过程的研究,利用标记法、因子分析法对形成射门过程中的58项进攻行为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建立了形成射门过程的进攻模型。结果发现第11届欧洲杯足球赛形成射门的进攻过程模型主要有:“中后场发动逐步进攻射门因子”模型;“角球、底传中包抄抢点射门因子”模型;“前场任意球射门因子”模型;“前场发动阵地战运球突破射门因子”模型4种。  相似文献   

9.
应用资料查询、录像统计、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第19届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32支参赛队中反映球队综合能力的18项攻防技战术指标和总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球射门能力因子、控球进球能力因子、被动性与压迫性因子、前场任意球能力因子、抢断因子和越位因子这6个共性因子可基本反映球队的综合能力,其中,控球进球能力因子与参赛队的总积分相关程度最高(r=0.613)、传球射门能力因子位居第二(r=0.419),前场任意球能力因子(r=0.275)、被动性与压迫性因子(r=0.196)、越位因子(r=0.166)、抢断因子(r=0.060)分列其后。该研究对我国男子足球的训练与提高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竞技足球高水平足球队进攻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反映进攻能力的进球数、射进指数、助攻次数、射正球门次数、射门次数、角球、任意球、越位、反击次数、短传、长传、传中次数等12项主要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竞技足球运动应该具备的12项进攻指标组合成了4项进攻因子:射门因子、定位球因子、反击因子、传球因子。构建了现代竞技足球运动的进攻体系,采用"秩序和法"对所有参赛球队的进攻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建立了现代竞技足球高水平足球队的进攻体系的综合评价量表,基本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世界优秀足球队的进攻能力水平,同时可以及时了解世界优秀足球队的进攻情况,检查训练效果,制定训练计划,有效地控制训练过程和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地观察、录像解析、数理统计法,对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中国和日本队的进攻技战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队在进攻节奏、进攻效果以及合理分配球方面均优于中国。中国队存在2号位和后排攻薄弱、三点攻不如两点攻轮次绩效好的现象。得出了合理调整二传位置、发展远网进攻战术,可进一步完善快变战术,并降低一传难度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参加2003年世界杯上中国队与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埃及、委内瑞拉等队的七场比赛得分情况的比较分析,再将中国队与日本队、韩国队两场比赛的得分情况单独列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男排与世界诸强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伦敦奥运会后世界男子篮球运动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旨在对中国男篮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走向与对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认为:把握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态势,确立适合自身的技战术风格;融入欧洲篮球的文化元素,走整体性打法的模式;树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走高快结合的发展之路;强调多点进攻,采用移动式的进攻打法;改变比赛作风和心理素质,强化全队的整体性防守是中国男篮今后的发展走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即重视体能训练,尤其要提高队伍的对抗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提高队员的整体战术意识、战术素养和战术执行力,选择适合中国男篮的技战术打法;提高身体的对抗能力和在高强度对抗下的投篮能力;提高个人和整体的防守能力;多举办和参加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提高实战比赛能力,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重视年轻队员的选拔与培养,加强俱乐部和国家队的梯队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计量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9/2020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受冠疫情影响的八支“全华班”球队的46轮比赛,将各队进攻能力和外援参赛与否相关联进行回归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华班”出场比赛对广厦队、稠州队和深圳队的进攻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主要集中在进攻效率或失误率方面:广厦队和稠州队胜率得到提升,深圳队胜率基本保持稳定;对山东队、青岛队、山西队、四川队和天津队的进攻能力产生了较大负向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得分、进攻效率、命中率、三分投篮数、失误率方面,五只球队的胜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合上述分析,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和中国篮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男篮在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的比赛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男篮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姚明退役后中国男篮的总体攻防能力下降明显,在进攻方面,三分投篮数、罚球命中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快攻和内线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在防守方面,前场篮板球能力下降非常显著.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美女篮技术统计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篮比赛中国女篮众志成城、敢打敢拼,取得了亚军的优异成绩。但在与本届冠军美国队的两场比赛中却暴露出我队的差距。为了明确差距、找出不足,将中美女篮的所有比赛场次的统计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分析,并分别对中美所有比赛的数据的均值及中美间的两场比赛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总的来讲本届女篮在攻守两方面均表现出较好意养,但与美国队相比攻守两方面却还存在一定差距,女篮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技术能力,优化组织能力,实现进攻上的内外线一体化[1],使攻守战术更加犀利多变,为以后在世界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第22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和韩国队总决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不同位置队员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中国队和韩国队相比,在多数的位置上中国队队员在身体特征上占有优势,特别是中国队中锋姚明在攻守技术上明显处于上风;在新老交替时期,中国队做得更好;移动进攻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心理素质是韩国队以弱制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第15、16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所参加比赛的各项进攻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届世锦赛中国男篮在得失分、命中率、前场篮板、助攻等方面的表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抢断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与世界强队的整体实力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而且比赛的自信心也有明显的提高;后卫球员处理关键球的能力与世界强队相比差距较大,应重点加强后卫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球员在高强度、激烈身体对抗下的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女排与对手的8场比赛进行技术统计与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女排在本届比赛中各项技术均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整体实力尤为突出,特别是后备队员实力的增强对整体的发挥提供了有效帮助,但面对强队时仍存在进攻发挥不够稳定,拦防不够满意的情况,而进攻保障环节的一传、二传和防守实力与2015年女排世界杯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建议:中国女排加强对各个技术环节的打磨,坚持以中国特色,向攻守兼备的现代排球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竞技实力,巩固世界一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技术指标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第28届奥运会参赛各队的得失分情况和中国队参加的7场比赛的得分、失分、总投篮数、总投中数、总命中率、二分投篮、二分命中、三分投篮、三分命中、三分命中率、罚球次数、罚中次数、罚球命中率、进攻篮板、防守篮板、总篮板数、助攻、抢断、失误20项指标与对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队在防守能力上与世界强队差距不明显,但是在进攻方面与对手存在很大差距,尤其2分球命中率、抢断和失误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进攻方式与能力与世界强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