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曹操     
黄志基 《考试周刊》2008,(6):129-131
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诗歌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贡献,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相似文献   

2.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曹操人物形象的历史流变,不仅涵盖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所有艺术形象特征,也云集着众多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仔细品评这一形象将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历史感悟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形象的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后世争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曹操逐渐由历史进入文学,无论从历史形象、艺术形象,或是后人的评价中,都能看见一个既“奸”且“雄”的曹操形象。但曹操平凡可亲的一面却历来为论者忽视,加强对此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曹操。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形象的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后世争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曹操逐渐由历史进入文学,无论从历史形象、艺术形象,或是后人的评价中,都能看见一个既“奸”且“雄”的曹操形象。但曹操平凡可亲的一面却历来为论者忽视,加强对此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曹操。  相似文献   

5.
曹操与凤姐     
对于曹操和凤姐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历来众说纷纭,不少批评者将之列为奸恶的典型,有的则强调其英雄的一面,欣赏其艺术形象之美.对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以纯美或纯丑来划线,都显得简单化.这两个艺术形象之所以不朽,最主要是因他们被写活了,其所以  相似文献   

6.
自《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问世以来,曹操和王熙凤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深深地扎根于广大读者的记忆之中。曹操是驰骋于三国动乱年代的封建军阀,而王熙凤则是活跃在封建末叶贾府的女管家,乍一看,两个身份似乎无相似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形象的表层透视,就会发现曹、王极为神似,其性格本质属同一类型。敏锐的批评家早已发现这点,因此将王熙凤冠予“女曹操”的称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7.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曹操、刘备和孙权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三个重要人物。这三人,在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蜂起、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经过十余年的惨淡经营和征战角逐,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终于先后崛起。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占中原而称雄,刘备据蜀中险山沃地而为帝,孙权凭天堑长江而自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们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能逐一铲平群雄,各占一方,可以肯定地说,是有主、客观条件和诸方面原因的。在我看来,其中主观上重视和使用人才,恐怕是曹、刘、孙三人在艰难创业过程中各自有所成就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为此,本文试图在曹操、刘备和孙权如何重视人才、使用人才这一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8.
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也是我国历史上实有的三国鼎立之时吴国的重要辅臣 ,对后汉三国之势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无论是作为艺术形象、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周瑜 ,都是值得研究的。在周瑜的身上存在着非凡的“才气” ;周瑜因才气而成为吴国的重要辅臣。在对曹操的战与降的选择和赤壁大战等情节中充分显示出了周瑜的“才气”。  相似文献   

9.
一、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看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一个性格最为丰满和复杂的人物。他“有时仁,有时暴”,“似乎忠、似乎顺、似乎义”;在他身上,“有使人倾慕处”,“痛恨处”,“佩服处”。他的“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他“能令人恨,能令人恕,并能令人爱”,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俗话说,“不见曹操想曹操,见了曹操恨曹操”。这就是复杂审美心理的表现。是的,在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  相似文献   

10.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象。其神秘性主要表现在:方得刘备的重用却离开刘备而进曹营、在其母因反对他进曹营而自尽后却长留曹营、既长留曹营又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等情节之中。要揭开这一神秘色彩,必须剖析徐庶进曹营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1.
净行(俗称花脸)在戏曲中是一个重要行当。净分文武,文净(即大花脸)多是扮演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如包公、姚期、徐延昭等。武净(即二花脸)多是扮演刚强勇猛的武将,如张飞、李逵、焦赞等。白脸多是扮演奸雄人物,如曹操、董卓、潘仁美等。这些人物在戏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卓有成就的花脸演员,用他们精湛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观众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演义》的形象系列中,曹操可算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其他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都带有或轻或重的类型化倾向,性格特点较为单一,唯独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复合型人物,他的性格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他既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奸雄·既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一切重大问题都亲自决断,不象刘备和孙权,重大问题多委之于诸葛亮和周瑜;又是一个残忍、自私、狡诈、胆怯,甚至行为卑琐的人。同时,以《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众多军事领袖中,他又最善于抓住机遇,处在最有力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一书以各种方法塑造艺术形象 ,多角度地反映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研究者历来只注意到了不同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对比 ,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曹魏政权中两位核心人物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的分析比较 ,论证同一政权中的人物对比 ,同样可以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几出曹操戏来比较艺术上的真实与历史上的真实,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艺术上的曹操是反面典型而历史上的曹操是正面形象,艺术上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既有不符之处,也有基本相同之处,艺术上的曹操并非一概是坏典型,也有具有歌颂性质的曹操戏。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同性格的定向性、一贯性相统一,它就使艺术上的曹操形象具有多种面貌。  相似文献   

15.
最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讨论曹操的文章以后,国内各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都对曹操展开了讨论。牵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归纳起来有:曹操对统一的作用问题;曹操镇压黄巾农民起义问题;民族英雄问题;屯田问题;曹操个人的品德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等等。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各个方面的人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在这以前没有一个学术问题象“曹操”这样被讨论过,这真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不同意见的人,通过这次论争,研究了史料,学习了理论。不明确的问题逐渐明确了,有些不了解的问题了解  相似文献   

16.
替曹操說好話,是很不容易的。过去我們曾評曹操为封建时代的英雄,不少的的同志提意見,不服气。现在郭老和剪老都发表了論文,要替曹操翻案,替曹操恢复名誉。各方面的同志热烈地参加討論,都是肯定的多,否定的少。眼看一千多年来曹操所受的寃屈,很快就可昭雪。这样的討論好极了,这样的問題搞得愈深愈透,不仅可以广泛的普及人民的历史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发揚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新风气;尤其可以培养評論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史学、文学、艺术的理論水平,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应該怎样的評价?我想在这里提出个人一些粗淺的見解。  相似文献   

17.
谈《三国演义》对周瑜的艺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它的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前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传说,以杰出的文学才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这样一部前所未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历史小说。前人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指《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而它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却体现在艺术虚构上。特别是作者以多种艺术方法,塑造山了许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瑜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原型都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相距甚远。如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虚构的多,实写的少,小说中的周瑜与历史人物周瑜性格差别很大,甚或相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查有关曹操的史料的基础上,概述了曹操的法治思想,着重分析了曹操法治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等,同时认为,曹操法治思想是曹操得以顺利统一北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相似文献   

20.
曹操一生征战,戎马倥偬。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以53岁高龄,亲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诗人登临碣石,慷慨歌呤,借乐府旧题谱写了一组题为《步出夏门行》的四言诗。《龟虽寿》就是这一组诗的末章。这首独立成篇的短诗,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和倾注其间的浓烈感情,阐述了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