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考成绩与IMAP测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高考选拔的高校新生在潜能倾向上具有相同和相似的优劣势倾向,反映出高考选拔标准的同一性与社会、教育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和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个性化之间的不适应性是高考对教育产生消极作用的深层原因。改革高考选拔标准、尝试选拔标准个性化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公平与高考评价功能密切相关。现行高考评价制度存在选拔标准去个性化、评价方式趋同、应试教育导向等弊端,为此,应该探索多元的高考选拔制度,改革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推进自主招生与分类考试。  相似文献   

3.
黄丹 《考试周刊》2014,(28):1-1
高考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对我国人才选拔机制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改革的方向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家庭特别是家长观念是高考改革顺利推行的"强化剂";学校在高考改革过程中充当践行者的角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线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为了实现高考的有效变革,应正确处理好其与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考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导向,是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从理论上讲,它符合高考目的与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不妨承认考试是“指挥棒”的客观事实,抓住素质教育的实质,把握好新生入学的质量标准改革,实行“高中生全面素质+高校个性素质要求”的综合选拔标准,使高考同时有利于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考何去何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和高考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颠覆了教育的本质,使之沦为考试的工具。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也日渐显露出其落后性,必须对其进行否定之否定,才能进入更高的教育境界。高考改革的核心是,改革分数至上、认分不认人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合一”的更公平、更合理、更严格、更科学、更完善的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高考是我国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而组织设立的一项全国性的选拔考试,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反映着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2004年甘肃省“3 X”高考进行全面、详实地调查与研究,以期为我省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及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建立在单一分数模式下的统一高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考改革成为各界聚焦的热门话题。面对多元人才选拔与绝对社会公平的矛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激辩,过程评价需求与社会诚信基础的不匹配,政府监管权、高校自主权和受教育者选择权的失序,我们的高考改革探索必须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正视高考改革的基础和人民群众不断深化的受教育需求,以一种全面、多元、综合、科学的评价模式,构建符合未来中国人才培养的人才选拔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全面实施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新的录取方式,有助于克服高中阶段教育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造就、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网络教育技术的普及对高等教育在教育形式个性化、传统文化倾向与文化多样性、高等教育机会、高等教育社会化与专业化等方面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芃 《教育研究》2012,(8):101-107
高校招生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现行高考"大一统"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是当前高考存在的最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高考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建立统一的综合测试平台,按高校专业大类设定科目组合,统一测试与自主测试相结合选拔特殊人才,高职院校招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加强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测试,确立综合评价的原则,形成多元录取机制。此目标模式可以优化人才选拔功能,使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提高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吻合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提供高考的个性选择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理顺共性考查与个性考查的关系,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高考改革目标模式的推进策略为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试点,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和规模;把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作为大步推进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增加招生考试通道,推进"综合测试平台"建设;明确改革方向,形成高考改革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职教高考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和地方条例等为实施职教高考制度提供了顶层设计,明确了职教高考的改革方向。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探索职教高考制度的演进逻辑、政策逻辑和现实逻辑,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教育内外部关系的相互作用,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职教高考制度为职业本科教育开辟了新的人才选拔赛道,再次激活了职业教育的新动能,符合当前国家基本政策导向;建立与普通高考并行的职教高考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必然举措。深入高职院校访谈学院领导、招办主任、教师、学生等群体,可以发现当前职教高考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普职界限不分明、选才效率提升不明显、技能考试实施方式不科学、动态跟踪不持续等问题。完善我国职教高考制度,需要从政府、市场、学校、个体等四个维度着手,采取提高职教高考资源配置、建立市场与职教高考的伙伴关系、形成技能创新与人才选拔的多重互动、改变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见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谈到高考的改革与制度建设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与传统的高考,正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变革时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导向。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而多样化的人可不可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选拔。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省“技能高考”的出现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技能高考”分层分类的招考方式,不仅有利于构建多元综合的招考模式,而且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个性化。本文尝试分析这一新招生考试改革的特点、不足以及它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制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如何建立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的、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科学选才以及高校试行自主招生的选拔标准的确定等方面,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录取方式改革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在高考基础上实行自主选拔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毳 《考试研究》2014,(1):24-28
英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地位变化,既受高考政策影响,也体现了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要求。本文论述高考英语科目的地位变迁与改革举措,分析其政策导向,对深入认识高考英语科目发展趋势,促进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析我国高考改革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高考模式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考定终生、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高等教育多样性的需求和隐含区域性的不公平等四大弊端。要抓住现行高考模式的积极作用,正视存在的弊端,从制度与人才成长间的矛盾关系入手,积极探索高考的改革及走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社会潜意识里,人们关注的是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常常不屑一顾。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只有走所谓的读中学上大学的“正确路线”,才可能成就学业,在将来踏入社会后成为“成功者”——当“管理者”或“白领”。而上职业学校往往是学生和家长在中、高考被淘汰后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呢?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育选拔功能在现行社会用人机制的支撑下被过分强化,人为地扭曲了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用“一张考卷,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人,必然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发展和社会的多样性需求,从而使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异化为教育类型…  相似文献   

18.
稳步推进多元分层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考制度历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和教育制度,它对教育资源的配置、素质教育的导向和社会公平的维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高校分类办学的内在要求下,高考选拔录取制度的改革从原来过于重视分数开始向以分数为主、多元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扩招使高考改革的政策环境发生变化,高考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应回应民众诉求而不断发展:一是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深度融合,兼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坚持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推动高考进行多样性改革;二是人文关怀与制度规约的良性互动,在为考生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规范民众获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行为,约束招考机构配置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行为;三是招考理念与招考技术的和谐发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高考改革的效度和信度,实现高考从选拔人才到评价人才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0.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我国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推荐对象过于倾向重点学校、推荐标准不够合理及公众质疑之音强烈等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考选拔制度约束及制度本身不够细化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问题的解决对策是扩大推荐对象范围、制定科学推荐标准及完善落实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