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人类历史发展演变总体过程的认识,曾形成“倒退”、“循环”、“进步”三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进步”观念的形成、确立,使人类走出“倒退”和“循环”的怪圈,摆脱“命运”和“上帝”的泥淖,成为解释历史发展的核心观念。本文通过追溯盛行于古典和中世纪时期的历史观念,重点探讨16、17世纪历史观进步观得以成形的条件、逐步确立的历程,以及对当时西方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视为本体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人的类特性”).这种缺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解”,有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蒂.本文将从本体论、实践论、创造论、认识论、历史论等诸多方面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丰富内涵,以求弄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相.一、人类的本质与自由基元的特性(一)自由是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自由是人的本质或历史构成与展开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区别开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与发展是人的本质(“自由”)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但是,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于人群的抽象物,而是一个属于人的社会的感情标志.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而代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将最终构成一个“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到那时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学习观是大学生对学习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思想,学习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每一次更新与转变,都反映着大学生对于学习认识的深化,21世纪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学习观发生巨变的时期,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学习观转变的时代背景和方向,以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4.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 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夸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简单化方法.但作为新教传教士,思想深处的基督教文明至上论又使其在认识中国时无法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裨氏中国观中的两重性是其传教策略两面性在中国认识上的体现.研究裨氏的中国观便于我们进一步从纵向上把握美国中国观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莎学界一致认为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进步的。本文认为,这是对莎士比亚的拔高。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已由过去的联盟走向矛盾对立。资产阶级一转过去王权支持者的身份而成了它的反对者,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王权在政治经济上的种种束缚,自由发展。在这种变革与反变革、进步与保守展开斗争之际,莎士比亚宣扬权威、等级和秩序观念,极力维护王权,以历史的观点看,他的政治思想不能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不是进步的,恰恰相反却跟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君权神授”,国王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等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是落后的。莎士比亚持有这种落后的社会政治观决非偶然,这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与他个人发迹了的社会地位分不开,也与当时英国特殊的政治状况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通俗文学在明代成为文学的主流,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是当时历史条件、社会思潮和文学发展的产物。通过对通俗文学在创作论、发展观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极力推崇,袁宏道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在当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物质”的探索,从哲学物质观念的萌生、发展和深化,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要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虚构,对物质的歪曲解释不断地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不断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为了能较清楚地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发展过程,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考察一下人类物质观的历史演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特殊儿童观是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特殊儿童是人类群体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说,特殊儿童观问题实质也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的问题。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相伴随,人类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受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表现出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认识水平,即不同的特殊儿童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会反向决定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中国化的进程之中,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各自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论断。当今世界高新科技蓬勃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近年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悄然崛起,因而进一步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而对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远不是“上升”或“下降”所能表达的。程氏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贞节观,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得到士大夫和一般平民的认可,他们对妇女的贞节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其实,在两宋尤其是北宋,妇女的地位也并没有因为理学的兴起而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美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大辩论,而课程问题是这场教育大辩论的核心。课程领域的争论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在课程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才能把握住今日课程改革的动向。为此,本文试图从本世纪美国课程观的演变为线索探讨一下80年代课程改革的渊源、性质和趋势。一、美国四种主要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3.
古玮玮 《文教资料》2007,(10):130-131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从这个时代的妇女观上可见一斑。章学诚是清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观念也是在批判与完善当时学者思想的基础上完善的。因此对于妇女观章学诚突破了以往观念的局限,肯定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才华,但由于仍受着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对待妇女的观念也是复杂的,于是产生了进步与迂腐并存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古代民族观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进步民族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般士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观,为解决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方案。陈黯的《华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笔者认为,《华心》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华夷概念外延的扩大;二是民族认同意识的探究;三是"以华为心"的价值取向。《华心》民族观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夷夏之辨"思想的抬头,民族融合的现实,经济文化的繁荣。《华心》民族观对唐后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其演变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知识观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树立“知识是探究、知识是建构、知识是运用、知识是多元”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中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和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耶律楚材的道教观,中外学术界向少专文研究。耶律楚材作为一位杰出的契丹族士人宗儒而重禅,其道教观却颇为复杂。本文在回顾道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所论对象的亲笔著述为主要依据,从尊道、非道、斥道三个方面剖析其道教观,并从文化沿革、社会背景、政治原因等深层次上作了探讨。从中,可以加深对封建时代士人的思想人格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的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凝聚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其演变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知识观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树立“知识是探究、知识是建构、知识是运用、知识是多元“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中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和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价值论探讨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意义的问题。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解决了历史价值论问题。马克思的历史价值论是实践的历史价值论。社会历史演进也表现为价值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学生观综述     
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觉实践。确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然而,正确学生观的确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几种典型学生观的分析,来探索一种适合当代的正确的学生观,以指导教育实践。 一、历史上出现过的学生观 历史上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观,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对学生的看法和认识。现概括如下: 1.在对学生天性的认识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原罪论、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