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初期,宋朝与高丽王氏政权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交流。宋朝音乐经过两国间的贡赐活动、典籍交流等途径输入高丽,给予高丽音乐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04-107
辽朝于统和十一年(993)八月发动对高丽的征伐,而不是统和十年(992)十二月,《辽史》本纪记载有误。辽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是辽宋争夺中国正统地位在对外政策上的延续。由于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不以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为正统,建国后积极发展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关系,奉其正朔,受其册封。辽朝为了取得高丽对其中国正统地位的承认,于993年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迫使高丽于994年奉辽正朔,行圣宗统和年号,并于996年接受辽朝册封。  相似文献   

3.
吕肖奂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2):29-35,43
宋代大量送迎本国出使高丽使节的诗歌,描述了对通往高丽的海道以及对高丽文化的大体想象。宋代诗歌中出现了高丽使节、僧人、商人以及画家的身影,其形象一般比较概括且符号化,有的则具体可感,代表着宋人对高丽人的大体认识和印象。高丽文房用品、佛教用品、土特产以及日常用品大量进入宋朝,这些器物及其承载的高丽文化,引起宋朝诗人赋咏的兴趣,成为宋朝诗人认识高丽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宋代诗人因此而了解到属于同一文化圈的高丽文化,却异于"华风"或"华风"之外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地域上讲,宋朝沿海港口地区是海外贸易集散地,外来人与物远远多于内地偏远地区,外来文化及观念都在这些地区首先产生影响。生长于沿海地区的人以及到这些地区游览、任职的官僚文人,都首当其冲地感受或接触到海外文化。明州与泉州等浙闽地区在宋朝是高丽物质文化最为流行、最先被认知接受的前沿,可以代表高丽文化在宋朝被认知和被接受的深广度。从阶层上讲,宋朝诗人所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在认知与接受高丽文化上最为从容和理性,他们认知接受的深度与广度,可以体现整个宋朝文化界对高丽文化认知和接受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5.
在宋与高丽聘使往来的过程中,使团人员往往利用其便利的官方身份从事多种形式的交易活动,这就是官方往来中的附带贸易。附带贸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私觌贸易,即宋朝使团人员与高丽国王或官员非正式会面时,进行的物品交换;或者是高丽使团人员与宋朝官员私面时,进行的物品交换。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则是使团人员按照官方旨意交换所需物资的公贸易和以私物进行交易的私贸易。  相似文献   

6.
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中国和朝鲜半岛上的封建王朝都处于革故鼎新时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新组合直接影响到国家关系的矛盾与平衡。本文仅就高丽与北元关系对明与高丽关系的影响作些探讨。历史上,朝鲜半岛和中原有着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918年,新罗贵族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和中国的辽朝、金朝、元朝都有着政治上的藩属关系。特别在元朝,这种关系超过以往任何朝代。高丽国王是元朝征东省左丞相。自忠烈王以后,历代国王都娶元朝公主为妃,成为元朝皇帝的附马,“来往于元首都就像蒙古的地方官…  相似文献   

7.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前期,宋朝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氏政权有着相当密切的文化交流。音乐交流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宋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音乐交流,这对双方的音乐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朝高丽交聘考孙建民顾宏义⒇公元10—13世纪,东亚大陆辽(或金)、宋、高丽大三角的形势格局,使得中原的宋王朝和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不断调整与发展外交关系。宋人江少虞即指出:“高丽自五代以来,朝贡不绝。朝廷每加爵命,必遣使以奖之。”①可以说,高丽朝贡宋...  相似文献   

9.
12世纪初,女真兴起,灭辽和北宋,并迫使高丽朝贡称臣,在东亚大陆构建起以金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东亚局势的转向促使国家实力凋落的南宋朝廷不得不调整对高丽政策,逐步放弃了对高丽的主动外交,不仅对高丽主动示好的外交行为不再热心,还多次拒绝高丽的入贡请求。一种防范的、封闭的、保守的高丽政策开始形成,并主导了之后百余年的宋、丽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辞去宰相的那一年,辽朝趁机派大臣萧禧到汴京谈判辽宋边界问题,提出无理要求。为了对付萧禧,宋神宗就改派沈括去谈判。沈括办事认真,而且精通地理,他先从枢密院的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的边界都查清楚了,再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辽朝鲸吞宋朝领土的阴谋未得逞。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他曾利用巡视定州(今河北定  相似文献   

11.
从北宋末期到南宋一代,明州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海外交通港口之一。明州港的兴盛繁荣主要源于区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明州港具有海航行程短,可近距离辐射中国近海海域的国家和地区,有便捷的内陆运河和陆路交通连接长江黄金水道,靠近南宋都城杭州这一巨大消费市场等区位优势,这些区位优势决定了明州港处于连接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交接点,为明州港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南宋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市场拓展力,极力面向近海市场扩张,明州港因而成为南宋商品经济从内陆向海洋,从区域市场向近海市场扩张的桥头堡。可以说,是南宋商品经济向海外扩张的动力机制推动了明州港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与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的写作地点为蔚州金河寺,该书对佛学传播和辽与朝鲜的文化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宋代最早的刻本产生于北宋熙宁中。  相似文献   

14.
宋朝与辽(即契丹)订立的大量官文书,是宋朝外交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中写宋江征辽的官文书,与历史的真实完全相反。《水浒》中作这样处理表现了作品强烈的国家复仇意识,充分说明宋江征辽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展现了梁山好汉“忠义”性格内核中“忠”的一面,也说明了征辽情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的契丹归明人是指归附北宋的辽国人。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措施既受到归明人出身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北宋与辽国关系的影响。赐与田宅是安置契丹归明人最普遍的措施;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后代实行恩荫政策,归明人子孙在恩荫制度下可以继续享有录官、赐田等优惠政策,表明了北宋对契丹归明人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金代“尊孔崇儒”的教政策是在辽、宋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同时女真传统化对儒学的认同也是不容忽视的。从金代教政策的特点看,金代崇儒是有选择的,与辽、北宋相比,也是较彻底的。从金代历史发展进程看,金代教政策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宋朝关于和亲的议论较多,却无和亲实例。宋朝君臣对于和亲的评论和反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和亲观。宋辽之间就和亲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宋朝对和亲问题的认知程度。北宋拒绝辽和西夏的求亲,除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之外,辽和西夏的民族意识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辽代风俗有别于中原王朝,其妇女形象也与同时期的北宋有所不同,她们或以诗文才华出众,或指挥军队杀敌立功。建国伊始,辽朝妇女的贞节观念较为淡薄,但在与北宋的长期共存中,这一现象到辽代后期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汉族妇女之中。  相似文献   

19.
构成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共有两条,一是西拉木伦河,另一是老哈河,两河相汇处就是西辽河的干流。按照流域源头划分,老哈河应该是西辽河的南源。老哈河发源于燕山山麓的北侧,一直是古老的山戎、东胡和奚族的活动中心。辽王朝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终结了无休止的征战状态。于是,辽圣宗将其统治中心从西拉木伦河的左岸南徙,并在原奚族故地老哈河畔修建了辽中京大定府,老哈河流域便成为辽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因此,辽中京成为有辽一代西辽河上的两大都市文明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