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高考》2008,(2):28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相似文献   

2.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近十余年来,新文化史正成为中国史学新潮流。受此新潮流的推动,中国史学不断拓展新领域,正在形成新理论,逐步调整史学叙述。值此学术转型之际,科举学下景观学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对象从封建政府兴建的贡院转向底层民众普遍认同的科举景观,鼎甲楼就是贵州省民众普遍认同的科举景观之一。作为遵义历史上的重要科举景观,鼎甲楼将状元、榜眼、探花奉为神祗,进行科举崇拜,借此向社会传播科举文化。鼎甲楼是黔北遵义科举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崇拜的神祗具有特殊性,确立信仰之后当地杨兆麟巧中鼎甲,最终因时代发展而走向衰毁。黔北遵义鼎甲楼的特性反映出当地进士文化深厚,当地进士文化又对举业繁荣、区域文化、文化世家、当地教育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6.
试论鼎三足的喻象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代开始鼎以铜制取代陶制,由日常炊具变为礼器.从此,鼎之为器,含物象之法,其用途较之与新石器时代发明的当初发生了质的变化.与铸于鼎面的动物图案的神秘巫术意义同样,鼎三足也被赋予了重要的喻象意义.进入西周后神运万物的原始宗教趋于理性化、世俗化,阴阳学说从自然的客观变化中考察天地万物之运行规律,形成了人参与天地,建立起一套类通天地的人间秩序,滋生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思想,从而为鼎三足为"三公"的喻象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历代学者对其的解释形成了易学传统.《先后天八卦位次辨》是梅文鼎阐述易学思想的两篇文章,成文于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在文章中,梅文鼎认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既存在统一又具有区别,同时指出先天之学属于“心学”范畴,但他提出的“心学”与中国思想史中的陆王心学不同.这两篇文章展示出梅文鼎的易学思想,与其历算思想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日用炊器,是反映考古学文化性质和研究先秦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的西陵峡居民创造了发达的釜鼎文化。夏商时期,西陵峡东、西两系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特征鲜明的早期巴文化,即罐、釜文化。西周中期以后,西陵峡地区楚民族文化是以鬲、鼎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鼎足对”(“鼎对”)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古已有之,而在元代杂剧、散曲中尤其缤纷灿烂;并不是“元人散曲中特有”的句式。鼎对除了具有偶对的一般特点、功能外,还从多方面显示其个性,如排比的溶入,串对的显豁,辞格的集结等。在元曲中,鼎对能使事、理、情表达得酣畅、遒劲、和谐,更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历史久、形式美、功能多的修辞格,如今还没有绝迹,在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它还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在崤函地区,黄帝神话呈现出极为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以灵宝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在崤函地区,当地民众曾有的历史记忆——黄帝部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以及公众对黄帝由衷的崇奉和敬仰,是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的根源。以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过程中,崤函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黄帝部落的迁徙和在崤函地区的活动是其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崤函古道为其形成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在悠悠数千年中贮存中国烹食文化信息的一个宝库,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分化孽乳的轨迹和个体字符的存亡史,都成为中国烹食文化的确证.本文以“鼎”字为例,从汉字字形字音字义各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柯旭东 《文教资料》2010,(14):86-89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青铜鼎作为楚国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可为研究楚国的造物成因和设计文化提供较好的研究范例,有助于我们从中找到设计现象发生的规律,还能进一步帮助我们寻找创新性元素,发掘当下设计的设计趋势,为构筑未来设计前景提供依据。运用设计的历史性研究方法,对考古所见的楚国青铜鼎进行梳理,提取出其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如下:楚国青铜鼎的造型艺术呈现出鼎耳外撇,鼎身束颈、束腰、平底,鼎足细高且外撇的特征。纹样装饰艺术呈现出装饰主题的多样化和装饰组合的多元化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受到楚王族祖先曾从事职业、楚国国力兴衰、楚国工匠制造技艺、道家思想文化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宝重器周文王鼎是乾隆四十四年五月热河文庙落成时,乾隆帝依太学例特颁内府所藏的周时法物十件之一,本文着重考证周器之冠的文王鼎七字铭文及其来历、特颁经过以及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亦同时揭示周文王鼎在热河文庙的使用保存和下落情形。  相似文献   

15.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用鼎制度就成为礼之核心,因为鼎不仅是当时社会礼仪之用器,还是沟通人神之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等级与权力之标志。九鼎在周代历史上为国朝之重器,产生于西周的列鼎制度,是集祀权、神权、政权于一体的象征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年代、国别和地理等方面探讨了"妀善鼎"的相关问题,我们认为"妀善鼎"可能作于春秋早期,作器者是"晏生之孙",他应该姓国的姜姓,而受器者为妀姓,所以不可能是父女关系,妀善只能是晏生之孙"孙哀"的妻子或母亲,这是夫为妻或子为母所作之器。该器铭文中"晏生"可能与传世文献的"晏"有关。"会鼎"当是带盖的鼎。  相似文献   

17.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用鼎制度就成为礼之核心,因为鼎不仅是当时社会礼仪之用器,还是沟通人神之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等级与权力之标志。九鼎在周代历史上为国朝之重器,产生于西周的列鼎制度,是集祀权、神权、政权于一体的象征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鼎、贞古代是同一个字。鼎是本义,贞是引申义。鼎是象形字,后来字义引申、分化,另造了贞字。古代占卜又称为贞,贞、正同义,汉代经学家郑玄指出,"贞之为问,问于正者"。进入文明社会后,鼎演变为权力的象征,周代有九鼎。儒家认为,得鼎者得天命。  相似文献   

19.
记者印象: 一直向着西边走,走到了杭州城市的边缘,亮着一长串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醉鼎楼就这样在一片幽静中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惊喜。于是,一个平常的冬日夜晚在那片灯红酒绿中变得异常温暖、亲切起来。醉鼎楼确实是一家不同于平常的酒楼,有一种家的亲和力,却又比家更多了一份精致和考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由于闽南民间舞蹈的传承缺乏历史文献资料而使得人们难以追溯其发展演变的足迹,因此,以闽南民间舞蹈《火鼎公婆》《踢球舞》为例,分析《火鼎公婆》的主要道具“火鼎”及《踢球舞》的主要道具“彩球”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足迹,从中探寻闽南民间舞蹈的发展足迹。结果表明,闽南民间舞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并源于舞台的需求及人们审美知趣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