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太公散议     
姜太公,又名姜尚,是我国商周之际伟大的军事、政治家,齐国的开国始祖。本主要论述了其身世、功绩和思想,向人们展现了姜太公一生的粗线条。本认为姜太公系炎帝后裔,属今河南卫辉市人,早年曾很穷困,又极不得志,遂隐约百溪,后被周王访取,即获重用,于是协助周、武二王、灭商建周,受封营丘,立国日齐,因地制宜地治理,使得齐国迅速强大了起来。同时,他又是我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本还论及了他的重德轻神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又如舜的家族姓妫,其后人封于陈国,因此以陈为氏,陈氏的一支又到了齐国,把陈写作“田”(陈、田在古代同音),又为田氏.齐国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夺了,从此齐国又被称为“田齐”,田齐君主后来称王,其子孙又以“王”或“王孙”为氏.由此可见,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可以因时、因地、因官爵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齐国原是西周初年在今山东东部建立的一个诸侯封国,起初,齐国只不过是一个不足方百里的小小的宗族殖民据点,后来由于姜太公、齐恒公、齐威王、齐宣王等历代国君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齐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大国,总结齐国强盛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齐国向有重视工商业的优良传统,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工商富国的人,他在建齐之初便制定了以发展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方针,即“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这一方针的实施使齐国由原来地薄人少的穷国,发展成为百业兴旺、人才济济的富国强国,使齐国出现了“冠带衣履天下,海岱  相似文献   

5.
先秦齐国,从姜太公受封到秦始皇灭齐统一天下,历时八百多年,谱写过辉煌的篇章,春秋时期居“五霸”之首,战国时代为“七雄”之一。齐国以其强盛的国力显赫于诸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要算齐国经济的发达,而经济的发达则得益于其经济方略。齐国由初封时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到后来“膏壤二千里”、“粟如丘山”的东方大国,经历了艰苦的创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齐国君臣们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实施其正确、实用的经济方略,其中有不少经验可总结。  相似文献   

6.
<正>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  相似文献   

7.
姜尚,字子牙,被人们尊称为“姜太公”,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关于他,民间留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覆水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钓鱼。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  相似文献   

9.
齐文化起源于史前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姜太公建立齐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齐文化包容东夷文化、管子学、稷下学、齐兵学、天文学、医药学、齐派经学等,具有开放性、变革性、务实性、兼容性、思辨性、尚法制等特点,可谓博大精深,影响巨大.因而对这一古老而辉煌的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一  相似文献   

10.
1.姜尚:即姜太公,西周时武王的名谋,协助武王打败商纣王。2.管仲:名夷吾,字仲春,春秋时齐国人,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3.范蠡:字少伯,春秋时的楚国人,后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并击败吴国。4.范增:西楚霸王项羽的  相似文献   

11.
话说当年姜太公在河边钓鱼,所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也没有鱼饵,而且,鱼钩离水面居然有三尺高。人们都觉得姜太公这样钓鱼很奇怪,可姜太公却说:“这叫愿者上钩。”于是,便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如今,姜太公又要前往河边垂钓了,不知他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钓鱼呢?这天,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姜太公头戴草帽,端着一盆清水,往河边走去。这时,一个同村的小伙子迎面走来,他热情地和姜太公打招呼:“您这是上哪儿去呀?”姜太公笑着回答:“天气这么好,我去河边钓鱼。”小伙子上上下下地打量姜太公,也没发现他带鱼竿之类的东西。小伙子…  相似文献   

12.
《苏秦始将连横》的“太公”注,分歧较多,主要有三惑:(一)“姓姜亦姓吕”与“姜姓吕氏”;(二)名“尚”与名“望”;(三)号“师尚父”与号“姜太公”。这三惑两千来未得明确,立足于当代,依据史与文的分别,“太公”作为历史人物,姓吕,名尚,字尚父(或名牙,字子牙),号太公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吕望、齐太公等;而作为文学或民俗人物,则以冠姜字者的姜太公、姜子牙等为妥。  相似文献   

13.
太公钓鱼     
太公:周初开国大臣,姓姜名尚字子牙。传说姜太公在渭水边,用无饵直钩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钓鱼。后指心甘情愿地上钩,自愿上当。  相似文献   

14.
姜太公(约公元前1200-公元前1100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可见他是古代的山东人,家住海边。《博物记》说:“(西海)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尚存。”《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日照,即西汉的海曲县,东汉的西海县,古称东吕乡,可见姜太公原籍日照。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旧有太公祠、姜公台。棘津,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  相似文献   

15.
正山东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故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三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齐桓公、姜太公、管仲、晏婴等诸多历史名人。儿童版画,集绘画、手工为一体,对儿童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替代。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自建校以来就设立了齐文化版画校本课程,迄今已经开设了3年时间。如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16.
姜太公是中国古史中一个变化多样的人物,英相关记载掺杂了许多神话传说的成分,人物形象在归周前后有着鲜明的变化.通过对姜太公活动的考证,发现姜太公本是商没落贵族出身,因不得志而入周,并攀附于姜姓来加强与周王室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齐国大地军事家辈出,兵法著作内容宏富,孙武生长于泱泱大国的古老齐国,齐国是中国的兵学发源地,先秦的主要兵书出自齐地,孙武的兵学思想上承源远流长的齐国兵学传统流脉,深深承受于地域文明滋养,深深打上了齐文化的印痕。在中国兵学发展历史上,从姜尚到孙武再到其后的孙膑,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一脉相承的齐国兵学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姜太公钓鱼     
兰锦辉 《作文大王》2023,(11):28-29
<正>姜太公年轻时就很喜欢钓鱼。有一天,年轻的姜太公正在钓鱼。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姜太公还没缓过神来,就“扑通”一声,掉在了2023年的大马路上。姜太公看看四周,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认识的。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一辆汽车从远处飞驰而来。姜太公哪见过这玩意儿,他瞧见这玩意儿里面有人,还以为是吃人的怪物呢!姜太公大叫着:“怪物吃人啦!快跑啊!”  相似文献   

19.
晏婴(?——公元前500年),是齐国历史上继管仲之后的又一位贤相。莱州夷维(今山东高密县)人,字仲,谥号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晏平仲。公元前557年承替其父晏弱的职位,曾事灵公、庄公和景公,前后从政五十六年,可谓齐国的三朝元老。他以忧国爱民,节俭力行,犯颜直谏,机智勇敢闻名于诸侯,为齐国的政治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姜太公的籍贯在山东海曲或河南淇县。本文认为姜姓的古吕国才是姜太公的真正故里,它位于河南省新蔡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