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所谓文学经典,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一般是具有最强的传播力度、最广泛的接受群与最明显的接受效果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续的重写行为,也即持续的审美阐释及审美再创造行为所造就的,它是有效发挥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播与接受效应的一个重要成果。重写观念认为,文学的创造与影响寓于文学的接受之中。以文学接受为前提的重写,融合创作、批评、传播、阐释方式于一体,并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促成了雅文学成果的下移,是促成文学文本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成绩是喜人的,也曾陆续出版了一些新写的现代文学史,其中有不少注进了个人研究意见并吸收别人研究成果的地方,“改写文学史”的工作,在稳健地进行。但在一个“观念更新”的盲乱思潮冲击下,“重写文学史”成了一种运动,似乎“一切都翻一个身”,为“重写”而写的“重读”、“重评”文章又多使人困惑,于是对在现代文学史中有着某种贯串作用的鲁迅也感到不好理解了。带着问题,结合《毛泽东论文艺》的有关论述,我又重新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曲”,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是首部红楼戏剧。几乎就在同时,泰州地区又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滩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体制,均说明该书极有可能就是《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首部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5.
宋代词人苏轼、秦观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使得宋词的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虽苏轼与秦观的关系密切,但两人的“词法”别具一格.苏轼的词法是“以诗为词”、秦观的词法是“以赋为词”,它们在后世看来只起到“装饰”作用的而无具体含义.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以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还包括词体性质、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够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主宰着作品的生命.从秦观、苏轼两人的“词法”创作特点出发,人们能够对两人的“词法”创作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6.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文学在读者:感受文体学”新理念,关注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赋予了读者绝对的话语权,一反传统的“文本中心论”的论点,开创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研究新的领域,将接受美学开创的“读者中心论”引向深入。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主观主义的倾向。文学文本意义实现的过程应该是创作与接受的对话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7.
宗璞的《我生平所最值得回味的事》为《中央周刊》“暑期写作奖金征文”选登作品。以该文作者署名“冯钟璞”为线索,结合宗璞生平及回忆录等史料,可判断该文为宗璞最早发表的作品。此佚作补正了宗璞生平与创作年表错漏的信息,也为现代文学生产中的“教育”和“征文”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宗璞走上创作之路与其在联大附中接受的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而现代周刊的“有奖征文”则为作家的正式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生产与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8.
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曾几何时成了一个最缺乏学术新意的学术避难所。这与不少研究者缺少接受史的问题意识和正确方法密切相关。经典作家接受史实质是作家精神生命的身后史,也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多元审美对话史和多重意义生成史。从接受过程中的关注焦点、接受方式和功能效应看,经典作家接受史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即经典地位的确立史,经典序列的形成史,艺术风格的阐释史,艺术典范的影响史,以及人格精神的传播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从创作到审美、从诗品到人品。通过对经典作家的经典地位、经典序列、艺术风格、典范影响和人格精神的传播等多元历时考察,为读者展示出一部立体的、全方位的、血肉丰满的经典作家的身后史。  相似文献   

9.
“被动的接受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但却会失掉学习的动力、欲望、兴趣等这些更加宝贵的东西。”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是积极体验探究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体会有意义的历程,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探究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其中“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把探究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这就是说,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的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围绕“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历史上看,教书和育人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过程。教育以培养人为目标,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任务,十分重视育人工作。师承其师一代一代的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那时,不管“官学”、“私塾”,没有现今的文、理之分,自然科学脱离其研究极为贫乏。接受的学问主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在数量、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对传播技巧的熟练运用。从传播策略来看,改编影视剧充分利用网络二次传播和新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从而调动原作粉丝的力量,促进影视剧改编的有效互动,提高影视剧的传播范围。从传播效果来看,在传播过程中,原作者通过对粉丝的影响力扩大其作品的传播范围;而观众则在观看过程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此外,在改编过程中原作者、制片方、粉丝、观众之间形成积极的交流互动,从而改变了以往传统影视剧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实现了积极的双向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疑案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水浒传》的文学性质疑案,本文认为《水浒传》属于民间文学,是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史有一个由艺人创作到文人整理、加工、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书名上有反映。《水浒传》是最后定稿时由文人起的书名。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疑案,本文认为,《水浒传》曾署名“施耐庵的本”。此话应解释为“施耐庵说话的原本”。既然必是施耐庵说话的本子,那作者就不一定是施耐庵本人。它有可能是书商为了招揽雇客而这样署名的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戏剧与电影同根同源,但是电影比戏剧表现人物和情节的手段更多。把戏剧改编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戏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戏剧的情节转化成电影的情节,必须对戏剧的故事情节进行解构、建构和重构。该文以“开心麻花”将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电影为例,从表演方式、时空与情节、视觉化表达等三个方面探析话剧改编成电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艺术接受角度,阐述现代陶艺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及作品与艺术接受主体对话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接受主体呼唤艺术家创作更有美学意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社会的艺术发展,追求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  相似文献   

15.
量的计量     
复习提要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受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在实际中,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名数,常常需要进行改写,在改写中,应注意做到四点:“看、想、算、查”。一看,是看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  相似文献   

16.
量的计量     
复习提要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在实际中,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名数,常常需要进行改写,在改写时,应注意做到四点:“看、想、算、查”。一看,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二想,想两个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三算:如果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就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就除以  相似文献   

17.
量的计量     
复习提要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名数,常常需要进行改写,在改写时,应注意做到四点:“看、想、算、查”。一看,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二想,想两个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三算:如果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就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就除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的人物性格论是一种至情至性之论。这种至情至性的核心即是真。这种“真”从创作主体来讲是指性情真挚与表达自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则是指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探求作者为文之真实用心。  相似文献   

19.
路翎独特的文学创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深入探究其独特性的根源所在便显得极为重要。概括来说,其为“异类”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父亲形象”的缺失造就了其内心的紧张、焦虑与自卑、自怜,并相应地在其文本世界里呈现出一种强势的个人主义话语特征。二是俄苏文艺思想中的“激情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极大地影响了路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路翎创作中的“共名”与“无名”话语模式,显然这种影响在路翎的创作中呈现出一种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20.
使用“传播的游戏理论”,对新浪微博俄罗斯世界杯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新媒体用户的需求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世界杯传播是一场盈余时代的足球“游戏”,满足用户对愉悦、趣味的需求和对游戏的需求是新媒体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新浪微博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体现主观、个性的“选择性会聚”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只为享受足球魅力的非功利性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利用微博话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传播乐趣,用户从“游戏”中收获了愉悦。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立足受众的个性特征和主观心态,注重体现个体主观能动意识,对把握未来新媒体传播发展和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