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讨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主要讨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理论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自我效能理论的了解来阐述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体现。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向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阐述。简要指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在该领域存在的价值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国内外研究发现,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能从多个角度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而在实际高中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未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们的足够重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注重榜样激励、重视言语劝说、帮助学生合理归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等概念和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研究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558名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中笔者只设计了性别、年级以及生源等3个变量,并研究这些变量对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之一.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本文意在通过讨论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探索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班杜拉提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监控能力、学业成就等方面作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影响学习的内在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我效能感研究及其在辅导员选拨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和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分析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探讨如何选拔、培养辅导员以及激发其自我效能感,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9.
借鉴和优化国内外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和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259名高中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和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性别和年级的差异以及与化学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教师支持行为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2)教师支持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而自我效能感存在年级差异;(3)教师支持行为、自我效能感和化学成绩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4)自我效能感在教师支持行为和化学成绩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海 《教育探索》2003,(1):100-101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它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影响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效能感。学校应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提高集体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班级组织性质、自功能性和他功能性的基础上,重申班级的半自治性。班级的自功能性决定了班级事务管理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及主体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而班级的他功能性也意味着管理者的引导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高校音乐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人数多、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利、课程教学中潜在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诸多的优势。发挥音乐专业任课教师育人的潜能,一是要提高任课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提高教师个人修养、加强师德与教风建设,三是要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四是要实行导师制。  相似文献   

13.
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立足于内涵升本,应该从整体上优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确立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落实;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法改革,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学质量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教师的授课水平。在顺应全球化教育时代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的前提下,大学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发展。这次研究将大学教师定位在建导师(facilitator)的角色上,通过教师个人内在思想展现,以达到百分之一百的书本知识加上百分之一百的教师知识——百分之两百的教学效果,让教师和书本的作用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or the belief that teachers have of their capacity to make an impact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is an unexplored construct in deaf educa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included data from 296 respondent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with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in 80 different deaf education settings in the US. Deaf education teachers reported high overall efficacy beliefs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efficacy beliefs in the area of student engagement than in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ers' years of experie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efficacy beliefs, yet it was the teachers' perceived collective efficacy of their educational setting that ultimately predicted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These findings lend credence to the need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of school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teacher beliefs and attitudes in deaf education settings.  相似文献   

16.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道尊严深刻体现了教师地位的崇高和威严。然而,现代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的需要、人格和尊严,那么,这种师道与生道的不平等就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则视师生间为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多科性院校的教师教育现状中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其现存的问题诸如过分注重“学术性”、忽视“教育性”,对教师教育重视不够,教育专业素质训练不足,学科教育学师资短缺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冲击着教师以前的位置 ,丰富着教师职能的内涵 ,它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引路人 ,同时还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素质、使自己成为能够参与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19.
浅论教师发展学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育的实践转向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目标是:建设新型学校、培养新型教师、建设新型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尊重学校的经验和传统;理解学生;树立教师的研究意识和主体意识;建构新型教师的专业活;关注学校的整体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向教育教学研究型转化。但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是制约课改的"瓶颈",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