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青年作者读了《谈散文写作》一书之后,来信要我再谈谈写散文的体会,恰好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中国散文百家谭》的同志也来函催促我交一篇写散文的体会,思来虑去,将日常写散文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文章。对于文学艺术我有着多种爱好,我喜爱书法绘画,我也喜爱写诗,我尤其喜爱写散文。我在侧重于写散文之前,曾经侧重于诗歌创作,那是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80年代我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写诗与写散文,我觉得在剪裁素材、创造意境、提炼语言等方面,有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从写诗到写散文,这个转变如水到渠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自如,不象有人所说的是“隔行”。我应  相似文献   

2.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3.
中医图书促销艺术一得陈银南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的专职发行人员,在多年的发行实践中,对如何运用促销艺术,扩大本社中医图书的发行有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图书发行人员要改变过去那种坐等客户的工作方式,主动走出家门,积极开...  相似文献   

4.
写散文常常要借助于比喻的,正如写小说写诗歌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段,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入联想的一种境界。比喻要贴切,要新鲜.不贴切便失去了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魅力,不新鲜也不能起到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作用. 我曾接到一位青年作者寄来的几篇散文,要我提意见.我读后的复信中,有一条便是关于比喻手段的运用.他在散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每当忆起儿时被妈妈怀抱抚摸,我全身象浸进了冰镇的糖水里,那么爽快,那么甜.……”这个比喻初看似乎还可以,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就是甜蜜的。但细细想起来又觉得不贴切,如果亲身体会一下,全身浸进冰镇的糖水里,能是爽快的  相似文献   

5.
曹鹏 《新闻记者》2007,(5):27-28
四月初在著名书法家王乃壮府上,蒙老先生青眼相加主动提出要给我写幅字,让我说写什么内容,我说那就写一副对联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写过的名联,新闻史上都要记一笔的。  相似文献   

6.
文品与人品     
我从来不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言,可是我乐意为尹均生教授的《文苑萍踪》写序。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乐于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我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写序比写评论文更难,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要熟悉作者其人其事;二是要熟知其作品;三是要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可以畅述己见。有此三端,我就不敢轻易写序言了。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9.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言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不言而喻。党报言论优势地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优势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倘忽视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一味迎合读者,“你愿看什么,我就写什么”,那是舍本逐末;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写不写在我,看不看在你”的消极态度,同样不能赢得读者,难以收到宣传的实效。 党报言论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宣传是一门艺术。要增强党报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必须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最终赢得读者。这是个业务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因而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对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都是生动活泼的。由量变到质变,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着。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求动,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写矛盾,写变化,反映出事物变动的新态势、新面貌,要写出动感来,要动静结合。动,要求对重要矛盾、关键情节和细节,展开详写,写深写透;静,要求对面上的材料,背景材料,简要概括,以烘云托月。该动的,要让它动起来;该静的,决不可大写特写,喧宾夺主。对作者来说,既要掌握概括浓缩静写的技巧,又要掌握动写的艺术,重要的是掌握动写艺术。另一层意思是,新闻事实 (信息 )是动的,生动活泼的…  相似文献   

11.
我在《知识英雄》中写了50个人。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责任和义务是认真对待每一个要写的人,要写的事,不懈怠,不马虎,力争使我的记录成为所有记录中最好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实并不容易。 方法的选择 在北京的优势是接近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接近当事人。采访对象是我文章的“生命线”。而我认为用“人物素描”的方式来写企业案例最合适。 采访前,我会有一些自己的意图、目的以及计划,也会认真做采访  相似文献   

12.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13.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评论是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一种。而在新闻评论中,比较难写的是经济评论。如何写经济评论是个大题目,是需要专家和教授们深入研究的。《新闻实践》的编辑希望我写一篇有关怎样写经济评论的文章,因为有写经济评论近10年的经历,所以也就应承了下来,算是从业的感想吧。大家都说写经济评论难,究竟难在哪里?我看有三难:一是难在掌握经济走势,二是难在发现典型和问题,三是难在掌握经济规律。粗粗想了想,经济评论要写得到位,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第一,要把握好现象与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我就向陕西日报写稿了,六十至八十年代,陆续都写过,见报的也不少。1970年以后,由于调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就以主要精力分管宣传工作了(包括通讯工作),稿是写得少了,但把不少精力用于组织、培养全地区通讯队伍了。通讯报道工作逼得我要学、要写、要想、要深入实际,要联系群众,因此也促进了我的进步。我常想,我的成长,是与搞通讯报道工作分不开的。回顾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感受最深的是:  相似文献   

18.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19.
陈晓洁 《新闻传播》2009,(10):91-91
政务新闻不难写,但要写出彩很难。这是我从事政务新闻报道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如何才能让政务新闻出彩,我认为记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行业的“专家”,在信息的筛选上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在时间上要抢占报道先机。  相似文献   

20.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