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单声道广播剧的感受较为单一。广播剧中的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是平面型的,听众只能感受到音量的大小、场景的转换以及情绪的跌宕起伏。因此,单声道广播剧不能充分调动听觉效果,具  相似文献   

2.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广播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立体声制作工艺的引入,使广播剧的制作水平有了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自1903年英国出现的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算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如DAT、MD等数码音频设备、数字音频工作站等等,为广播剧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结合湖州电台制作立体声广播剧的实践,对多轨录制系统在立体声广播剧制作中的运用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运用各种声音手段来展开戏剧情节,塑造艺术形象的广播剧,在与电视剧竞争中并未消失。但不可否认,在视听兼备的电视剧强大的冲击下,属于广播剧的黄金时代已被电视所取代,以单一的平面的声音表现手段与视听兼有的电视艺术相抗衡,这种竞争毕竟是软弱的。然而立体声技术的发展给广播剧多了一种表现手段,能更好地发挥广播剧的  相似文献   

5.
以运用各种声音手段来展开戏剧情节、塑造艺术形象的广播剧,在与电视剧竞争中并未消失,并仍坚忍地占据一定的时空,是由于广播剧独特的艺术个性所决定的。但不可否认,在视听兼备的电视剧强大的冲击下,属于广播剧全盛的黄金时代早已被电视所取代。以单一的平面的声音表现手段与视听兼有的电视艺术相抗衡,竞争力毕竟是软弱的。立体声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广播剧多了一  相似文献   

6.
5.1环绕声系统可以真实地重现声场空间,利用其左、右、中、左环、右环五个声道,可以进行360度的空间全景定位,利用其“点一”声道,可以营造节目声场的气氖,同时5.1环绕声系统具有兼容性好的优点,可以兼容双声道立体声和单声道节目的录制和重放。可以说,继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之后,5.1环绕声系统堪称第3代的声音重放形式,正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例如环绕声电影、DVD—Video、DVD—audio等。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电视是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是声画艺术。从标清到高清,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环绕声,电视声画艺术形式的实现越来越依托于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日臻成熟。纵观当下全国各大广播电视媒介,正处于高清电视、立体声、5.1环绕声的路口。音乐学家豪普德曼说:"声音是流动的建筑。"  相似文献   

8.
我国广播电台都有相当数量的调频发射台,用于立体声或单声道广播,并为中波同步网传送信号,部分省市的调频广播已联成网络。我们知道,调频发射台发射的调频波是音频信号对载波进行频率调制的结果。它具有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发射机效率高等优点。因调频波的基带较宽,立体声信号只占据基  相似文献   

9.
纯声音的艺术为广播剧作了界定。 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完全以广播传播媒介来展现听党魁力的一门艺术。 作为音响编辑,就近几年来参与的立体声广播剧的制作,我发现这些剧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为声音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可塑性,由此使音响设计在听觉艺术中发挥了它的特殊效应。 例如,广播剧《世纪之声》在音响设计上,突出了写意性、抒情性、寓意性、象征性和特写的审美价值。用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广播剧《歌唱祖国》的创作经历,从真实再现和艺术表现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论述了广播剧制作上的场景再现、背景铺设、立体声设计以及技术手段支持等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绪言通常的电视广播为单声道伴音广播。电视多声道伴音(双伴音/立体声伴音)广播,就是在现行电视伴音信道传送常规伴音信号之外,利用其频率空隙,再增加传送一个伴音信号的  相似文献   

12.
李文丽 《今传媒》2010,(12):74-75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为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动力。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等等,电影每个阶段的发展与进步无不是以科技的革新为先导。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影响着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在多声道录音工艺问世之前,对音乐节目的常规录制方法一般采用一次合成为单声道或一次合成为双声道立体声的方式,这种录音方式制作的节目,一般而言,其层次感、清晰度、空间感都不易做得很好,对每个声部也不可能要求得很细致。而多声道录音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年鉴》记载:1979年,作为全国性的唱片出版机构——中国唱片社(总社设在北京,并在上海与广州各设有一个分社),全年共出版密纹唱片123种,465万张;薄膜唱片364种,3550万张(均为单声道)。立体声唱片和盒式音带正在试制中。  相似文献   

15.
正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历史……当这些被冠以"微"字头的网络产品还方兴未艾之时,近两年来"微广播剧"又大张旗鼓登场了。微广播剧与传统广播剧是什么关系?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剧,还是广播剧的新形式,或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产品?微广播剧的基本特点、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是什么?本文拟从与传统广播剧、与微博等网络产品的对比中对微广播剧作一些概念层面上的初步分析和梳理。这不是对已有的"微广播剧"做经验和实践上的理论总结,因为一则作品太少,二则这些作品之中有些作品算不算微广播剧还有待商榷;而是对微广播剧作学理和逻辑上的分析和正名,目的是期望对微广播剧的创作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6.
当一部再现新时期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战士李向群艺术形象的三集立体声广播剧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映十分强烈。李向群是位抗洪英雄.他带病上防洪大堤抢险堵漏,终因劳累过度并受疫情感染而牺牲,是年21岁。剧作者对其英雄事迹合乎逻辑地深化和诗化处理的艺术效果,在听众中产生了共鸣,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心头的涟漪     
一尊汉白玉半身塑像上的红绸已经揭下;一本塑面年谱的油墨芳香已经散去;一张百年诞辰首日封已落下“1990.11.27”的日戳,一集半小时的广播剧也已通过喇叭传遍千家……我国著名的爱国记者、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先生诞辰  相似文献   

18.
《陈妙常》这部立体声广播剧,听来非常流畅,亲切入耳,一点不觉得疙瘩,很有感情。全剧五十多分钟,不觉得就过去了,给人典雅美好的艺术感觉。剧本写得确实好,导演也安排得细腻,多情致。这个剧根据古典传奇喜剧《玉簪记》改编。传奇原是几十折,而  相似文献   

19.
喻波 《声屏世界》2006,(10):72-72
由于农村技术人员缺乏,最近我们经常接到有关如何接收卫星广播信号的咨询电话。本文拟介绍一些情况,解答相关问题。一、卫星广播传输简介1997年,各省级电视频道逐步采用数字化上星播出。当时大部分上星节目音频仅有一个立体声通道,一般采用左声道为电视伴音、右声道为省电台广播节目的方式播出。而目前各卫星节目中一般都有四个以上的立体声通道,可传送除电视伴音外的三套立体声(或六套单声道)以上的广播节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各地广播事业发展很快节目逐渐增多,要求的覆盖范围增大。2、卫星传输具有覆盖面广、环节少、稳定性高等优…  相似文献   

20.
在2009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上,众多职业广播剧制作人提出,中国缺少广播剧的原创剧本。原因在于广播剧的专业作家很少,目前,全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几所高校设有广播剧专业写作的课程。剧本荒是造成广播剧举步维艰的现状的一个因素。笔者涉足广播剧领域近10年,先后创作了多部广播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