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论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2.
陈琳 《华章》2012,(20)
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阐释了《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所展现出他对工业文明的观点,劳伦斯从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着手,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日益被破坏从而展开谴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蔑视,并提出两性关系的和谐是将人性从没落冷酷的工业文明中解脱并使人类重生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生态思想作为一种生存的智慧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一生都在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诸多问题,西方的工业文明破坏了大自然之和谐,扭曲且摧残人性,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背离.劳伦斯提倡了回归自然,希望建立起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挽救人类,只有和谐相处,人类才会得以幸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十分关注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在其中短篇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人的自然本能与现代机械文明之间的冲突。劳伦斯小说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扭曲人性的机械文明的鞭挞和对自然人性回归的呼吁。他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恢复两性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人类摆脱文明的梦魇,远离机器的摧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骑马出走的女人》再次体验工业化文明引起的人性变异以及作者回归自然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的一生都在为追寻人道主义和自然人性的回归而不懈探索,他的创作对性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联系。对灵与肉相结合的性道德的肯定,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殖民的反对,对文化侵略的不满与担忧,对古老文明的崇拜等,是他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D.H.劳伦斯在《菊花香》以菊花为线索描写了工业文明对人性和环境的摧残。本文主要从文语的角度分析了这篇作品的开场对整个作品的突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义。对大自然的描写不是为了浪漫;对人性的描写不是对世人的责难,也不是单纯的同情;对“性爱”的描写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劳伦斯本人好色。其目的和意义是要揭示现代工业文明毁坏了美丽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谐的性爱关系这一社会问题;是向往绿色环保的大自然,呼唤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谐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义。对大自然的描写不是为了浪漫;对人性的描写不是对世人的责难,也不是单纯的同情;对“性爱”的描写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劳伦斯本人好色。其目的和意义是要揭示现代工业文明毁坏了美丽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谐的性爱关系这一社会问题;是向往绿色环保的大自然,呼唤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谐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的作品《虹》以对爱与美的追求为主题,以人性的和谐完美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以三代人的爱情生活为载体,崭露了人性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历程和对于工业文明的控诉。所有这一切展示的都是对作为最高存在的生命之礼赞。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拯救情怀。劳伦斯的忧患意识源自于现代机械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对人性本质异化而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的忧思。而构建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性爱关系则是作者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法宝,这一独特的拯救方式则是基于他崇高的生活激情(信念)和他那张扬人性的血性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在<儿子与情人>中,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以英国诺丁汉郡矿工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莫雷尔一家的感情纠葛与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儿子与情人中>中一系列扭曲的人际关系,展现西方工业文明给人们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作品《虹》是一部颇受争议的心理小说,体现了“无意识”和“性欲本能冲动”在人性中的主宰地位。而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受到社会的约束和影响,这种影响导致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争斗、本我与自我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崇拜人的自然本能——“血性意识”,倡导用“血性意识”来抗衡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管理学视野中的生态和谐人假设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健 《西北师大学报》2004,41(5):123-127
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逻辑前提。在管理思想演变历史中 ,适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时代诉求 ,人性假设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三个阶段。生态和谐人假设是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性假设 ,其实质是组织要按生态文明时代的道德原理和伦理规范来进行管理。生态和谐人假设的提出和实现 ,意味着对传统的管理职能、管理体制、激励方式、组织文化等进行重新反思和深刻变革已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戴·赫·劳伦斯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劳伦斯最倍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以康妮与梅勒斯的偷情为主线,以自然的树林为依托,极力的鞭笞了工业文明下的生态破坏,赞扬了自然中人类灵与肉的结合。同时,劳伦斯通过塑造代表工业文明之子的查泰来爵士、代表人性的查泰莱夫人:康妮和代表自然之子的守园人梅勒斯,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的边缘地带孤独行走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深刻表现了原始神性被消解后的文明之痛和自然生命解体后的人性之忧.他们召唤着自然人性与巫术仪式的回归,让在理性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恢复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重建人与自然谐和的精神乐园,实现重造国家民族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劳伦斯的哲学思想都颇具超验主义的色彩。二人的作品都以呼唤自然人性为主题,通过对人性受压抑、被异化现象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没落社会"的弊端,并从社会生活、传统宗教等方面,对东西社会世俗的道德传统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黄庆欢 《现代语文》2009,(9):123-124
劳伦斯在其名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主人公之一的克利福(查泰莱爵士)肉体、精神和人性的摧残、扭曲和异化,使他变成了一个走向死亡的现代人,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之一:死亡。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劳伦斯深深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摧残以及现实、自然和理想之间又是如何地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通过对《钢琴》一诗的解析 ,揭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完全受到“现实异性”的压制。面对理想与悲哀的现实的冲突 ,诗人只能发出深深地哀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