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经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谈骨气》,是吴晗同志的一篇杂文,发表于一九六一年,后收入《吴晗杂文选》。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新选入吴晗同志的《谈骨气》。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杂文、属议论文的范围。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述方法。通俗易懂,很适合刚开始接触议论文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题目“谈骨气”,即指明了所要议论的问題。开  相似文献   

3.
叶倩倩同学问:《谈骨气》一文是如何选取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谈骨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所写的一篇议论文。在文中,作者令人信眼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这令人信服源于作者  相似文献   

4.
关于吴晗的《谈骨气》的中心论点及结构,多种资料都把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与“中国人有骨气”混为一谈,认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提出论点并作解释分析,中间举出三个典型事例证明论点。最后一段是结论,总结全文。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既然最后一段为总结全文,那就必须落脚到中心  相似文献   

5.
吴晗的《谈骨气》开篇点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继而引用孟子的话,揭示了“骨气”的内涵,接着紧扣论点,举例证明,显得材料翔实,例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一)【自学重点】用事实做例证的论述方法;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我们要发扬这种民族的英雄气概。【简要导析】《谈骨气》最初发表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的《中国青年报》。那时我国正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有些人悲观彷徨,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些人丧失民族气节,企图向外国乞求恩赐。是在这种情况下,吴晗同志写这篇议论文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独立成段,  相似文献   

7.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逻辑严密,紧扣主题展开论证,切忌东拉西扯。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全文都是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论证时如何紧扣主题呢?一是材料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二是分析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先是叙述文天祥拒绝做大官的诱惑,  相似文献   

8.
江西宁冈县龙江中学陈晓明来稿说:人们一直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之际,很多语文教师扮演的实际是“教书匠”的角色,兼顾“教书”和“育人”的却未必被人理解。同是教吴晗的《谈骨气》,教师A用一个课时讲词语、作者、文章结构、议论文三要素及论证方法,再用一个课时讲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及本文的语言特色,谆谆告诫学生以应考的知识点和考试方法,千方百计把学生训练成应试高手。教师B用一个课时讲吴晗为什么写《谈骨气》以及本文体现了议论文的哪些特色,再用一个课时先讲三个小故事。一是在家里受了委屈后被…  相似文献   

9.
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第二册谈骨气[重难点确定]《谈骨气》一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克服眼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  相似文献   

10.
“窝囊”说     
也许是吴晗的《谈骨气》感染了少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常把“骨气”挂在嘴边,稍受委屈,或对方批评他的面色稍为严峻一点、粗暴一些,他就一触即跳,大吵大闹,认为这才算是有“骨气”,这才不“窝囊”。其实这样的同学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骨气,什么叫窝囊:那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无一不是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他们的确是有骨气的。那么,什么是窝囊呢?窝囊就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  相似文献   

11.
【阅读导引】  吴晗 (1909- 1969),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就把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在全国进行批判,致使吴晗受尽迫害,蒙冤而死。吴晗同志勤于治学,学识渊博,著作颇丰。与邓拓、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吴晗先生写了许多介绍古人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以及有关生活知识经验的杂文。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史上笔记小品的传统,杂文写得新鲜活泼,别开生面,深受读者的欢迎。在我国现代杂文史上是…  相似文献   

12.
《谈骨气》是吴晗同志六十年代初期的一篇杂文。六十年代初,正是我国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如何教育和帮助人民挺起腰杆、战胜困难,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作家责无旁贷的义务。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作者曾在该杂文集的“序言”中写道:“这两年我把主要力量放在写历史人物上,原因是……希望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的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精神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13.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这篇短论中,先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然后,分别引述文天祥拒降、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反动派手枪三个事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对照“嗟来之食”的原文,研读《谈骨气》,我认为不食“嗟来之食”作为事实论据,其充分性、典型性似有不足。“嗟来之食”的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为方便对比评说,特将其与《谈骨气》中相关段落摘录于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14.
《谈骨气》写于1961年春,篇末说:“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吴晗鼓舞中国人民“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是因为当年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历史学家想用他的学识激励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从他的议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宝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正>在说话、写文章时,我们常常会引用别人说过的话或写过的诗文,有时也会引用自己写过的话。这种写法,叫作"引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文章开头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重点用比喻和事例证明论点二、教学方法联系生活 ,“导流”和“开源”相结合三、教学步骤1 .查阅工具书 ,联系语境 ,掌握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 通例 依葫芦画瓢 埋头苦干 成年累月 投机取巧2 .知识链接 :上一课我们学过了吴晗写的《谈骨气》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通过三个事例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并且阅读了《议论文的阅读》这篇知识短文 ,了解了从一篇议论文中找论点的几种方法。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在阅读时要考虑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证明论点 ,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找出本文的论点。3 .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7.
人的思维形式不仅具有个人的禀性和天赋 ,而且还具有民族共性。议论文是最能体现作者思维形式的认识客体。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里 ,也可以窥见中西作者思维形式的不同。中国人的议论文 ,一般具有这样的特点 :围绕着一个十分明确的中心论点 ,古今中外 ,广征博引 ,有哲人的名言 ,有智者的范例 ,其雄辩气势如顺着堤岸的江水 ,奔腾至海 ,不可抗拒。吴晗的《谈骨气》就是这样。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支撑事例———文天祥“富贵不能淫” ,齐人“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威武不能屈” ;结论———“为了建设的胜利 ,不向困…  相似文献   

18.
《谈骨气》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一篇以说明事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谈的虽是学生不太熟悉的“骨气”问题,但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初一学生还是容易理解的;文章的论点十分鲜明,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结构形式也易于为学生所模仿。因此,教这篇课文,似可侧重于引导学生揣摩本文说明事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特别是写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能力,增强实际议论的能力。究竟如何教?我作了如下构想。一、引发: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逻辑严密,紧扣主题展开论证,切忌东拉西扯。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全文都是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论证时如何紧扣主题呢?一是材料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二是分析要对准靶子(中心  相似文献   

20.
吴晗同志的《说谦虚》,篇幅不长,文字不深,能否再找出一篇相当的文章,互相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化为具体的能力呢?经过仔细研究,决定采用吴晗同志的另一篇议论文《谈骨气》作为对照。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集中讲解《说谦虚》(略),第二课时两篇文章综合起来分析,比较时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题,这是比较常见的。 2、为什么《说谦虚》一文没有分析谦虚的具体内容,而《谈骨气》一文却化了许多笔墨解释骨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