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讨论大众话语观照下的女性角色,就要分析女性话语和女性话语权。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阐述了女性话语权缺失导致女性角色定位两难的情形,以及在现实的大众话语下,女性如何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对女性自身和大众话语传播的媒介都提出了富有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徐坤在其小说中运用其独特的话语策略。无论是“反串”男角的“失语”的话语,之后在“失声的野地”上奋力“言说”,还是以女性写作守护女人的“紫禁城”,其创作目的都是为女性争取一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一种权力符号。后现代小说加入了被边缘化人群的声音,对经典进行解构。《福》以一个女人追寻被男性刻意抹去的文档为主要线索从不同层面对《鲁滨孙漂流记》进行改写,从女性叙述者对男性话语权的篡越、失去话语权的男性主体地位的丧失、星期五被阉割了话语权这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解读,以此来反思历史真实性和话语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与焦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呼唤女性话语权力、重建女性话语系统、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影响的焦虑三方面描述和阐释了中国当代女性书写中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 ,指出能否利用西方话语资源 ,建构全球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女性话语体系 ,实现女性写作的话语自立 ,是女性文学走出尴尬与焦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女勇士》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本文重点分析了《女勇士》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在“母亲辈”话语系统的影响下,她们的话语愿景,话语权渐进获得的心路历程,文化习得对话语权的影响和在“母亲辈”影响下的话语重构,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视角下中华文化的嬗变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将女性话语译出历史地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女性一直扮演着沉默的缺席者角色。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的出现,如何将女性话语译出历史地表这一问题不可忽视。本文回顾了女性作为盲点的一段历史,通过分析女性话语权,探讨了女性话语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对女性心理的剖析深刻、细腻、真实。他的中短篇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更是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茨威格对故事中的女性总是充满了爱和同情,充满了宽容和理解。对于女性的一些超乎常情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行动,他做出了最好的辩护和解释。而这一点在他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显得尤为明显--故事以C太太,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当局者的视角呈现了整个故事脉络。在她的叙述中,充溢着感情激烈的心理活动,推动叙事向前发展。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参照,从"话语层面"对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进行评析,分析小说中的话语权威与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话语的女性主义重写--兼比较《简·爱》的两个中译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日益关联,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女性话语成为女性主义翻译和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结合权力和话语的关系,强调了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性,通过实例探讨了凸显女性话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女性话语也有所提高。把性别、语言和话语权三者结合在一起,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女性话语权的逐步获得,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群芳亭》这部小说中,赛珍珠对精明干练、追求精神自由的吴太太的形象塑造使西方读者重新认识了中国女性;而与昊太太处于同一社会转型期的疯狂女人周蘩漪是曹禺笔下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受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和西方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她们积极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之爱,渴望拥有婚姻生活中的话语权,但又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男权思想中苦苦挣扎。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来看,她们的觉醒、反叛和追求独立,缘于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意识觉醒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自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问世以来,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现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疯癫不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疾病,女性疯癫亦非自然化的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疯癫的标签一旦落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从此陷入无声的黑暗之中。《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和《黄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三者的疯癫均是父权制在所谓"理性时代"的产物。对女性疯癫建构的探讨,旨在揭露父权制及其男性中心主义医疗体系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阶段被频繁地引入。在所有的疯癫形象里,尤以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三类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导致疯癫的原因和症状,然而细加考量,会发现现代文学中描写的疯癫是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精神所指的。在疯癫的外表下,疯癫形象担负着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封建黑暗势力的重任,是时代觉醒的先驱。这些疯癫既传承着传统文化,而又因为时代的不同,散发着它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暴露了美国统治集团的荒谬与腐败、美国社会的混乱与疯狂。小说中黑色幽默、语言游戏 (包括语词歧义、悖论式的矛盾、非连续性 )和通俗化倾向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对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而现代化奈件下的理性比疯癫更为疯癫,疯癫更接近于真理,疯癫才是更本真的理性。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创作的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影响下,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相继出现了一批与祥林嫂精神气质及命运相似的疯妇形象。在封建社会的"四权"压制下,她们或忍辱顺从,或竭力抗争,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呈现出疯癫状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该文着力探究这些乡村妇女走上疯癫道路的原因以及祥林嫂给乡土作家们创作疯妇形象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7.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福柯的疯癫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实质及意义,再从微观权力理论出发探究权力网络与疯狂的关系.在莎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以疯狂为武器不仅拒斥权力网络的同化和包容,而且利用疯人身份对世界与人生做了形而上的思考;同时权力网络也对其不断地试探、揣测与衡量,企图将哈姆雷特纳入常规伦理道德的体系中.这两个进程在剧中不断冲撞,引起冲突,最终达到戏剧的高潮.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现代主体对随时随地钳制着人的微观权力网络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疯狂是美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文学中的疯狂异于现实疯狂,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评论人世和精神世界的审美考量.本文将美国小说发展分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试图通过对每个阶段疯狂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文学中疯狂的现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