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丽  刘东秀 《中国德育》2013,(19):41-45
有一年,几位美国外宾来到西藏拉萨一所学校考察,时任校长的张勤陪同参观。走访学校之后,一位外宾毫不客气地质问:"为什么藏族孩子要从小学说汉语?"张勤微微一笑,礼貌地回答:"请问,美国的印第安人需要学说英语吗?"……回忆过去,张勤有说不尽的往事。三十多年,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教育局局长,他对拉萨教育谙熟于心,可在他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是什么转变了他的想法?他又是怎样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神圣,具体到每个教育人身上,都有其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光辉的职业,平凡的人生,站在离太阳最近的"世界屋脊",西藏拉萨教育人用心灵触摸教育的平淡与神奇。在拉萨,育人使命更有分量,为学生的快乐成长,为祖国的安定统一,为民族的团结和谐。因其重要,这里的教育人虽苦犹乐,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相似文献   

3.
○小人物的梦想故事 "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去大城市、好地方发展,我选择了西藏!" "我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生活,并经常投稿,也获过一些小奖." "我把这些孤儿的照片上传到QQ空间,其中一幅名为‘孩子’的作品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赛一等奖." "别人拼爹我靠自己." "我叫王伟涛,来自陕西,2011年到拉萨第四高级中学支教."面对记者的镜头,他坦然而自信的话语,深深地撞击着每个怀揣梦想的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正有人说,中国孩子在课业上"忙活",美国孩子在"口头上"上"白活"。美国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就像个小专家,不停地动手做他们喜欢的研究。"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很重视劳逸结合,强调要有正当的娱乐和消遣,这样想来,美国的孩子活得还真很"陶派"的。看我们的小学教育,孩子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很多人说是"信仰危机",而真正到小学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大的危  相似文献   

5.
(选自《咬文嚼字》第10、11期)一、内蒙古许多城市名含有"浩特"两字,"浩特"是什么意思?答:"浩特"在蒙古语中是"城市"的意思。比如"呼和浩特"意思为"青色的城市","二连浩特"意思为"五光十色的城市"。二、你知道西藏首府"拉萨"在藏语中是什么意思吗?答:"拉萨"在藏语中为"神佛之地"。拉萨的大昭寺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这尊佛像是整个雪域人民信仰的中心,因而去拉萨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爱,面对他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要有耐心、有信心转化他们,变"后进"为"先进"。实质上,教育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无论是主动地参与教育,还是被动接受教育,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只有那些拥有成长的自觉的改变,才能更深地体会"真实且富有力量的教育之爱"。要相信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相信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方立新 《教育》2012,(4):10
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作为教育公平路上一道刺眼的风景,从来不缺乏关注。只是,媒体的关注,大多数时候重心都放在那些随父母流动的孩子身上,在这些孩子身后,作为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却基本上在沉默和隐忍。他们,与他们所教育的孩子一样来自异乡,底层、边缘与"流动",也是他们的宿命。在很大程度上,他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每人带一张自己妈妈的照片来园.几天过去了,带照片来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二.这天,在孩子们晨间锻炼活动结束之后,我忍不住追问着他们:"谁还没有带妈妈的照片过来?"已带照片来的孩子纷纷举手嚷着:"老师,我带了.""老师,我带了……"剩下那些没带照片来园的孩子则在一旁沉默着……这时,许玮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妈妈的照片,真的.""啊,你连妈妈的一张照片也没有?哈哈哈……"一些活跃调皮的小朋友听了,马上在一旁笑话起她了,而许玮小朋友则一脸尴尬,涨红着小脸望着我.  相似文献   

9.
西藏民族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与党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拉萨教育作为西藏教育的龙头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现代教育发展的内涵建设,注重多元化教育,让民族教育发展成为开放、包容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讨论很多。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家庭教育的难题越来越多,家长处于无所措手足的状况越来越多,为什么呢?我们谈家庭教育就一定离不开时代。当今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时代的多重影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物质化影响,现在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他们,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哪儿?这  相似文献   

11.
<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我们发自内心地爱着孩子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能发生。凡是真正爱着孩子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成功者,没有一个不爱孩子、不爱教育的人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一些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却成绩平平的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孩子的爱不够深切。那些人也许会说,我们也深深地爱着学生啊!其实,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高举爱的大旗,做了许多让学生反感的事情,导致事倍功半。真正的爱必须是心灵间的能量传递,是能够让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年轻的父母或为生存,或为事业,打拼职场,辗转异地,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于是,教养孩子的重担不可避免地落在老一辈人的身上。他们中有些文化水平不高,常常和教师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沟通中出现障碍,有些以长辈自居,自认为经验丰富,听不进老师的教育建议;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或者一味溺爱孩子,或者只关注孩子的生活而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放……很多老师觉得跟他们打交道特别困难。该如何破解这一困境?祖辈承担孙辈的教育,难道真的毫无是处?如何正确对待隔代教育?  相似文献   

13.
做班主任,绕不过去的是和家长打交道。总有班主任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教育,怎么办?"家长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这种说法在老师中很常见,一般家长也认同。从这句话联想开去,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未来,班主任和家长,学校和家庭,究竟该以谁为主,究竟该谁配合谁?再往深处探究一下,班主任和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两个人,他们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们有过交往吗?他们怎样看待彼此?他们能够合作吗?《班主任之友》特别在1、2期合刊用比往期专题更多的页码推出"班主任与家长",是基于我们认为,班主任不能只说"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班主任要"跳出这个狭小的视野,放眼发  相似文献   

14.
常攀攀 《中国教师》2014,(19):32-34
<正>时下,我们均耳闻目睹过这样的事情:父母对孩子过分赏识,导致孩子的"自大"和"自我中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或不足的指正,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一些孩子将外界的丁点儿批评视为对他们的轻视或嘲弄,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或是诚挚的关怀,也会自暴自弃,酿成意料之外的悲剧。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对孩子一味的赏识教育是否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全成长?如何才能均衡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一、赏识教育滥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而进行。然而,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于是,一些反应慢、掌握不到学习方法的孩子,就成了班级中的"后进生"。有效转化后进生,不仅能使他们更好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呢?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聋校数学教师,面对着聋哑孩子的现状,我不止一次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我究竟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什么才是针对他们的灵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次校长论坛上,在谈到网络问题时,一位校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一个严峻的挑战就来自于网络。许多孩子对于学校和他们的课堂没有什么感情,反而对网吧趋之若鹜;许多孩子不喜欢现行的教学,反而对网络中的各种游戏"心向往之";许多孩子对教师提不起兴趣,反而喜欢与网络中那些摸不着、看不见的人"情  相似文献   

18.
二、难以管教的孩子是些什么人难以管教的孩子之所以难以管教 ,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不爱他们 ,不对他们进行管教。他们之所以不好管教 ,是由于许多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他们本身的原因)。那些完全不理解他们 ,从不为他们做点事情的人们不管青红皂白 ,通通把他们归入难以管教的孩子之列。殊不知难以管教这四个字上面是应该加引号的。现在人们所说的难以管教的孩子 ,既指那些不好管理的孩子 ,也指缺乏教养或行为有偏差的儿童。这几类孩子有某种共同之处 ,但我们不应在他们之间划等号。难以管教的孩子 ,就是那些我们无法叫他们听话的孩子 ,…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上唯一能吸引少年,使他们感到钦佩,有力地启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是那些智慧过人、智力丰富而又慷慨大度的人。"这是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诸多名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启发着我去反思、去探求语文教学的要义。怎样能做一个吸引学生,受他们爱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力的教师呢?一、与书本打交道,做一个博闻强识的教师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  相似文献   

20.
郭艳军 《考试周刊》2014,(51):26-27
<正>如果有人说"中国的孩子生存能力比不过西方的孩子",你可能并不惊讶,因为中国父母培养了太多"小皇帝"、"小公主"。但若有人问你:"中国的学生与西方的学生相比谁更快乐?"则你会怎么回答?我们想让所有孩子快乐,可是他们快乐吗?近来我看了一篇文章《从外教眼中看中国教育》,很感慨。外教Veronica指出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几点不同:教育目的不同,家庭作业不同,学习时间不同,课堂气氛不同,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