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着》——以生命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以生命叙事,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放大叙述生者的痛苦,运用反讽叙事表达对生命关怀,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余华在这种个性叙事中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归于平淡。余华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包容”是他生命哲学的核心,他的这种生命哲学源于他头脑中那种超脱的道禅思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上半期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以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创造进化论》阐明了他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战后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那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主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玄学派人生观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的阅读,从中挖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以生命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的自然观以佛教哲学为基础,把自然观与人生观相联,认为生命的尊严是普遍的价值基准,自然的破坏是以天灾形式出现的人祸,拯救自然必须以宗教为理念基础,以人的革命为根本方式,以社会方式的变革为具体途径。这些思想探寻的是一条拯救自然的佛法之路,对保护自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但是,在宗教与科技,宗教与伦理,宗教与政治等诸方面,他的自然观有所错谬。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5.
池田大作认为,天台曾是一个心怀大志、坚决求道的哲学少年,一个坚持不懈、苦学佛理的青年求道者,更是一个建立最高法华哲学和实践哲理的佛法理论大师;天台是集过去一切佛教哲学之大成的哲人,他使佛法作为一种哲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完成,并在其身上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是一位有强烈终极关怀、对生死问题有系统哲学思考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力图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思想的大儒。贯穿其一生的基于生命体验的生死哲学建构,在其晚年遭遇癌症的生命体验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验证与升华。儒家现代生死哲学建构者的儒者唐君毅在死亡准备中的基本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为遭遇现代医学情境导致的生死尴尬的当代人提供了一份死亡准备参照书。  相似文献   

7.
“人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问题,是哲学与宗教思考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和宗教家生命起源问题的关注其实都是他们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关注方式之一。作为一名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从未放弃其本位的立场,他相信人的内在精神革命有着社会革命的优位性,但是,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内在的精神革命呢?池田认为,唯有认识了“人”的本质,人的革命才有切入之处,而构成池田“人的革命”的哲学基础,就是由户田城圣(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所提出并由池田进一步发展的“生命论”。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提倡“人类和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全世界,其德育理论也十分丰富。为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池田大作的“生态德育”“人本德育”“和谐德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德育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21世纪教育的七大“核心价值观”:和谐教育、尊重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创价教育、生命教育、和平教育和幸福教育,总结了池田大作对21世纪人性革命和创造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组诗《形影神》有着深刻和进步哲学思想。他主张“形神相生相灭”的观点,并用它批判慧远“神不灭论”观念,进而用“委化”的人生态度,反对佛家“因果报应”的迷信。文章从《形影神》的写作背景出发,认真分析了组诗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指出其哲学观点有丰富的思想、时代价值和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其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以柏格森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思想而启发的生命哲学;另一个是以中国的《周易》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哲学以及融合儒、道、禅的生命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赵凯 《江苏教育》2011,(6):21-21
读着卢惠斌这一组“管理哲学”和“管理案例”的文章,我被一个教育人秉持的独特的“人本教育”所感动。在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卢校长一直践行着“敬畏生命”的教育思想和“体验、呵护、尊重”的教育观,而在这样的价值观背后,体现出的却是卢校长以人本思想为指导.以人性关怀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导向的管理实践,他充分诠释了如何在教育中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关于生命产生的来源及生命产生的法则,尤为丰富和完备。西方生命哲学(以柏格森为代表)将个体“生命冲动”本体化,而“易”学则将个体“生命交流”本体化,它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生命哲学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3.
围绕着人生观的问题和“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李石岑以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为基础,提出了“表现生命”的人生观,认为“生”有五大要义,即“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同时,李石岑以之为基础伸长出教育表现论、人生四境界论、人生三态度说和人格论.其“表现生命”的人生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n,1889-1951)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语言批判”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他倡导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提出“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两种不同的理论.语言图像论到语言游戏说的转变,使分析哲学由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走向了对语言的语用分析.立足于“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思想的转变以及其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生命哲学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音乐观念,并形成了一种用生命哲学阐释音乐的理论范式。首先用生命哲学来阐释音乐的是叔本华,然而鉴于叔本华对于生命冲动的否定,其音乐哲学思想内部存在着一个逻辑悖论。而后的尼采和布洛赫则以一种彻底肯定生命冲动的姿态,超越了叔本华音乐哲学的逻辑悖论,并将这一理论范式进一步发扬光大。生命哲学对现代西方音乐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从无意识的生命冲动出发阐释音乐,突破了以往从清醒的意识层面阐释音乐的理论范式,不仅如此,这一理论尝试还超越了音乐自律论与他律论之间的纷争。  相似文献   

18.
《逻辑哲学论》虽然关注和解决逻辑哲学问题,但重点却是一本伦理性质的书,它把对语言逻辑的思考与形而上学的生命伦理的体验结合起来,通过解决何为言说以及言说如何可能的问题划出思想表达即语言的界限,以显示出不能言说的东西或领域,从而告诉人们正确对待世界的方式,因此安顿生命、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9.
颜元教育哲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实学教育家。他在对宋明理学静坐讲读、潜心体悟进行批判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颜元的教育哲学思想即“理气一元”的人性论观点、“理在事中”的知识论观点和培养“君相百职”的理想人格论观点,彰显了其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或理念,而且是涵盖了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