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略论明代御史制度之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御史制度古已有之,秦汉唐宋历代相承,号称天子耳目,是封建官僚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朱元璋立国之初,有鉴于元代纲纪废弛,贪吏横行,设御史台。“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事,御史掌纠察”。御史合作为三大府之一,在中央政府中居鼎足乏势。所谓“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以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六部并列,都御史为七卿之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员额多达一百十人,远远超过前代(唐代监察御史仅十五人)。有明一代,御史人数众多,地位显赫,在整个官僚系统中起重要  相似文献   

2.
都察院是明代国家最高的监察机构。从内部看,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经历、都事、司务、照磨、检校、司狱,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其内部运作既互相协调,又互相制衡;从外部看,都察院与六科、吏部、大理寺和刑部等衙门也形成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关系。都察院的内外运行机制,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理藩院源自崇德元年(1636)设立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88)始更此名,清末新政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理藩部,是清朝为管理北、西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清朝文献通考》载:“理藩院掌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征发之政,控驭抚绥,以固邦输焉。……其属有六清吏司,曰典属,曰王令,曰旗籍,曰柔远,曰理刑,曰徕远。”徕远清吏司“掌哈密、吐鲁番及回部诸城爵禄贡赋,并移驻回民耕牧之事。”(卷八十二)实际上是理藩院中主管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民族事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4.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页在程颢画像中有一行小字“宋监察御史程颢”,在程颐画像中也有一行小字“宋崇政殿说书程颐”。许多学生都不明白“崇政殿说书”是个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6.
论宋朝御史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御史在中国古代行政监察中,发挥着纠察百官,肃清纲纪,确保行政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作用。虽然监察的作用和效果是由当时制度的本质及体制决定的,但与御史的素质也密不可分。御史的素质是指御史在完成监察任务时必须具备的,及其在具体监察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能力。只要稍稍检索有关宋代的史料,就会发现宋王朝对御史素质已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如:《宋会要辑稿·职官》十七之七: 皇祐三年十月,仁宗宣谕宰臣曰,“谏官御史必用忠厚淳直,通明治体之  相似文献   

7.
一、监察的监察制度的涵义 1.古代监察的涵义是,监就是自上而下监视,《诗经·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察是考核调查之意,《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监察就是自上而下对群臣百官进行监视、调查、考核,以防其言行不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并建立宠大的官僚机构。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和管理,设立了中央监察地方官吏的御史大夫,其官署为御史大寺,也称御史府。这样,专门负责纠察群臣百官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寺,即御史府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是监察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古代的监察官吏,是君主的耳目,代表皇帝自上而下监察群臣百官,与监察二字的涵义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典籍所载晚唐五代诗人之生平仕历,多有舛误或疏漏不明者,倘不辩正纠误,考察补阙,则不仅将继续贻误读者,而且势必影响对此时期文学的深入研究。笔者近年多从事于清理晚唐五代诗人生平仕历事,时有所得,今择若干条公诸同好,敬祈方家指正。 厉玄任监察御史而非侍御史 《唐诗纪事》卷五十一记厉玄仕历云:“大和二年进士,终于传御史。”《全唐诗》卷五一六其小传亦袭之。上引二书皆未载厉玄为监察御史事。然二书所记恐有误,厉玄恐非终于侍御史任,亦恐天侍御史之任。考姚合有《陕西厉玄侍御宅五题》、《题厉玄侍御所居》(《全唐诗》卷四九九),周贺有《赠厉玄侍御》(《全唐诗》卷五○三),刘得仁亦有  相似文献   

9.
儒门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之时代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修订的一部至为“深切著明”的经典.《春秋左传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此言其为“鲁史”.《孟子·滕文公》引夫子语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如此看“鲁史”亦是“孔传”.《公羊》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谷梁传序》云:“先王之道既弘,麟感化而来应.”由此观,《春秋》乃是一部传中华之心的“麟经”.  相似文献   

10.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统治者对监察机关比较重视,形成以都察院为主体,从中央到地方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都察院的官员多冠以"御史"称谓,监察的范围从国家机关到各级官员,非常广泛。清御史制度的成效是较为显著的,在弹劾不法官员、整饬吏治、纠正国家政令过失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清代极端腐败的吏治面前,御史制度也无法挽回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败亡,但其制度本身能够给当代社会提供些许历史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一、《周易》是部什么书?《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人把《周易》列入五经之内,名之曰《易经》或称之为《易》,又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古人对《周易》十分重视。那么,《周易》是部什么书呢?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天道、人道、道统》一文中说:“《易经》是中国一本最伟大的书。”王新春在他的《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中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宇宙哲学”的内容。黎子耀在他的《周易秘义》一书中说:“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李镜  相似文献   

13.
(二)朱元璋的养士、用士方针和路线,也为后代嗣君所沿用.尤其是从读书人中选拔监管官,重用监察官这~条,不仅继续执行,而且日臻完善和严密。在监察官选人资格上,成祖指出:“御史当用清谨介宜之土,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英宗则进一步指出,御史“须慎选识量端窝,才行老成任之,其有不请大体,用心酸刻者,并以都察院堂上官考察降黜。””首先坚持了从读书人中选拔监察官.永乐元年二月,招临桂县丞潭脏受,建阳知县陈敏。蒲县知县文郁,监生孔复,杨伦、张文明等为监察御史。”同年四月,摆监生活秀为给率中.@永…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官僚世袭制,封建社会实行任官制。随着任官制的确立,监察制度也逐渐形成、确立、健全和完备。本文试就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利弊,作一初浅的探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时期是草创阶段。秦设有御史大夫寺,长官称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行监察职能。汉承秦制,但略有变革。西汉初称御史大夫之署为御史府,后称曰御史台,亦称之为兰台寺。“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员,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盖居殿中,察举非法。及  相似文献   

15.
笔记二则     
<正> 一、谈《诗·唐风·葛生》中的“亡”字上古“亡”字常借用为“无”,如《礼记·檀弓》:“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无’”.《论语》:“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有”、“无”对文,“亡”借为“无”无疑.上古“亡”属明母阳部,“无”属明母鱼部,“亡”、“无”声母相同,韵部属阴阳对转,“亡”、“无”音近互通.  相似文献   

16.
明代京城治安管理采取了多机构共管的方式: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日常秩序的维护;锦衣卫通过“密缉”的方式参与京城治安管理理作为监察机构的都察院派巡城御史监督、协调京城治安管理。在管理措施上,通过巡警街市,强化日常管理;通过措置流民、外来僧道等流寓人口,消除京城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加强治安宣传,规范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  相似文献   

19.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羲;《归藏》,黄帝。”《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又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连山》、《归藏》皆亡,今唯《周易》独存。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又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汉时实有此二书。郑玄注《礼运》云:“其书存者有《归藏》。”据此,则汉末《归藏》尚存。《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者《连山》、《归藏》,夏殷之书。”则此二书至西晋尚存。行唐尚先生节之尝语余:“干宝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