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宾语、状语等语法关系只是句子表层结构方面的概念,在句子深层结构的分析中要重视施事、受事、受益、时间和处所等概念所表示的句法语义关系。深层结构的句法语义关系经过一定的转换可表现为句子的主语、谓语或宾语等,但与表层结构的句法关系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格语法认为,句子的深层结构由情态和命题组成。以动词为中心来分析句子深层结构格关系的格语法克服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语义重视不足的缺陷,表明表层结构的主语并不一定是深层结构的施事格,句子深层结构的成分排列不是以句序为顺序,而是以各成分的语义及其与动词的关系为顺序,排列成用业显示其深层结构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1+名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已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尤其是新闻的标题用语。本文以新闻标题为出发点,从受事宾语句和非受事宾语句两方面分析讨论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义、语法特征。揭示其简洁经济、突显焦点、均衡匀称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汉语中出现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用法逐渐增多的语法现象,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原因;结合语义、语法、语用分析说明了其搭配的条件;最后预测了这一句法结构发展的前景,揭示了汉语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趋简性。  相似文献   

4.
深层语义关系与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对立现象及其深层成因,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就非宾格动词的界定问题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带地点的存现句不能作为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  相似文献   

5.
汉语学界在旁格宾语的细化、语法后果及实现机制上做了很多研究,但鲜有学者研究英汉中旁格宾语的语义内涵区别。根据旁格宾语的"事例"和"现象"的区分,英汉旁格宾语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旁格宾语是"事例",语义内涵没有发生变化,而汉语中的旁格宾语由于长时间使用而形成规约化构式,是"现象",表示抽象的语义含义,并产生跨文化附加含义。英汉旁格宾语是否具有跨文化附加含义反映了英汉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更”是上古末期产生的副词,近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语义因素对“更”语法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包括受事(宾语)所指的相同与否及其数量的单一和非一、施事(主语)所指的单一和非一、“更”所修饰成分的范围的扩大、语义指向的变化、语义预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交际之中,而学界却无法对其形成给予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则为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构式压制使动词受事宾语缺省,非受事成分得以进入构式,并对构式产生词汇压制,从而赋予构式多重构式义。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大量存在是受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语被动句的生成始于被动化,被动语素改变了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但没有改变其论旨结构,施事角色有显性或隐性句法实现形式;受事题元或提升成为语法主语,或称为原位宾语。管约论把满足格理论看成是受事宾语提升的主要动因,但是无法解释原位宾语现象,同时随着深层和表层结构被淘汰,格的分派观点失去了理论依据。简约论把无解特征赋值看成句法运算的原动力,格理论以格特征赋值得以维持:特征说下,被动语素吸收了v的[+ext arg]特征,剥夺了v的格赋值能力,生成一个包含[-Tr]特征的vdef。基于强最简主义下有关词汇阵列的设想,单及物被动句中,受事宾语提升和原位宾语两种被动句是互补的,与词汇阵列是否包含虚词there有关;受事宾语提升被动句中,单宾受事宾语必须发生强制性提升,双宾被动句中的间接宾语必须强制性提升,给T的Φ-特征和EPP-特征赋值,直接宾语则成为原位宾语。被动化中的受事宾语现象,既是语言内部运算系统满足外部行为系统的要求所致,也是为了制造输出效应、表达特殊语义解读的语言完美性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动宾式动词+宾语"看汉语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趋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汉语中出现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用法逐渐增多的语法现象,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原因;结合语义、语法、语用分析说明了其搭配的条件;最后预测了这一句法结构发展的前景,揭示了汉语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趋简性.  相似文献   

10.
0 句法成分间的结构关系语义关系有其不同的特点 0.1 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的。句法结构由句法结构成分按语言的语法规则有层次地组织起来,各构成成分居于一定的语法地位,有一定的职能,彼此之间也就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语法关系。在同一层次上相对应的句法结构成分,比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都是直接的语法关系。在分析句法结构的结构关系时,通常就是分析各个层次上直接成分之间的这种语法关系。非直接成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具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比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聋人大学生书面语中的问题,研究采用手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比较的方法,分析四个问题:手势和表演、量词和类标记、动词和类标记、时间词语。结果发现聋人在书面语中忽略了手语中的表情、动作和姿态等表演成份,手语中的类标记和量词有相同之处,手语手势的四个基本部分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聋人学生时间词语掌握上存在困难。结论是通过对手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对比和研究,可以解析聋人书面语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到纠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涌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变迁的需要、文化失衡的结果、留日学生和政治人物以及各种媒体的作用等。根据其借用特点可分为音译、意译、借形、音意兼译四大类型。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汉语词汇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日语的一些构词法对汉语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日语借词在输入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语义演变,使汉语的词义发生了扩大、缩小或者转移等变化。  相似文献   

13.
依存语法主要研究语言中词汇间的依存关系为主线,进而分析语句的深层语义关系.日语是一种与语义联系较为紧密的语言,因此利用依存关系分析日语句子结构和自动转换则显得行之有效.本文根据日汉语言的特点及差别,浅谈利用依存语法来处理在日汉机器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语义分析和句法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手段,汉语主要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本文用大量实例说明语序、虚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要选用、慎用、巧用语序虚词。  相似文献   

15.
大南山苗语中动态助词ndangt和leuf译成汉语是“了”。关于ndangt和leuf的语法功能、意义和使用情况在有关的苗语语法书中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ndangt和leuf在苗语中主要位于谓词之后,体现的是一种“体”范畴,表现为:一、ndangt只能位于动词后面,表示“将来完成体”;二、leuf位于动词之后,表示“实现体”,而leuf位于形容词之后除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还表示事物的比较。同时ndangt和leuf在句式中的使用情况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AB式拟声词及其重叠形式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式拟声词中叠韵词较多,第二个音节声母为“1”的也较多,后者可能与古代汉语的复辅音有关。这类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时现实世界的声音进行模拟。AB式及其不同重叠形式的拟声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这类词作状语时,在组配方面受到拟声词形式和VP组成成分的双重限制。这类拟声词后加“地”与否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否加“地”与拟声词的形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汉语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多数时候是缺失的,需要依靠听者根据上下文自己揣摩。英语逻辑关系是靠衔接词和语法来表达,是显化的。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本质是传递交际意义。将汉语交际意义中的逻辑关系,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顺利完成口译工作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围绕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法学与西方语法学的语法分析,各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西方民族语言的特点是用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词的性、数、格和词语组合所产生的结构关系.汉语缺乏西方语言那种形态变化,而独具人文性特点.由于汉语语法学建立之始是模仿西方的语法体系,以西方的句法规则来分析汉语,受西方语言理论和方法先入为主之影响;而摆脱这种影响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汉语规律的揭示建立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特质上,吸纳其他民族的语言理论和方法,建构有汉语特色的语法学.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和词汇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部分,但一些新的理论提出了词的组合模式(句型结构)显示了词汇和语法两者可以进行有益的结合,所有的词都有它的句型结构,且有相同句型结构的词,有相似的词义。学习者在学习中应注意词汇与语法学习的不可分割性,并在学习中注意语言学习的四个重要方面:理解、准确、流畅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死"是汉语常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文中以"死"为例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死"的语法特点和使用现象,"死"字本义是生命殆尽,成语中的"死"大多保留了原义,现代汉语中"死"逐渐语法化,开始作为一个语素存在,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语素意义;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形式上表示为[(主语)+动词(或形容词)+死+(宾语)+了];在方言中也可表示昵称。运用共时的方法将汉语的"死"和英语中的"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指导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