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科学设疑,灵活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说学生读书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产生疑问是进一步探求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优化表现,这是好事。可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这个“疑”已成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与答案都已预设好,教师引导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学生往里跳,这是“请君人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质疑一般经过有疑一无疑一有疑的过程。要使学生有疑,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并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开始处于无疑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和时  相似文献   

3.
“思维从疑问而始”,因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问题”。学生背“问题”(答案)状况,就必须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善于提问,求疑解感。  相似文献   

4.
命运     
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朱熹说:“读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就是问题,作为“信息”,学生对它很敏感,它可激发求知欲.引发积极思考的兴趣.可以打开学生信息仓库的大门,使学生思维由此及彼、南表及里地兴奋活跃起来,以求主动解决疑难。“俯而读,仰而思”,自求而得之。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烁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24(3):99-101,104
设疑激趣、教给方法,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来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乐思”善思”“广思”,通过及时总结和丰富想象达到“捷思”,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层次较低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却不能准确、清楚地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无疑中发掘可疑之处,并向纵深发展,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在学习中提倡争辩,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质疑,对已有的结论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利用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  相似文献   

7.
吴一飞 《双语学习》2007,(10M):53-53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郑汉友 《教师》2011,(27):97-97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要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因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化学课,  相似文献   

10.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而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征稿启事     
学起于思,思生于疑。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引导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疑在困惑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提问大多停留在浅层面上,问题缺乏思考性、深刻性、创新性,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应有效应。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追求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生物教学两个案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首先在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既不能一问三不知,也不能包办代替,而应该“随机应变”,不妨来个“顺水推舟”,把学生的思维推上一个“台阶”,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获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会怎么样问,就是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人才的社会,新世纪的建设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疑、敢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年级越高,提问的能力似乎越低。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即使在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或一知半解的问题也不愿意向老师或同学提问。为什么呢?长期以来,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习惯于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满涛 《现代教育》2003,(5):75-75
“思源于疑”,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维,更谈不上数学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心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例如,在学习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字之端”,足见质疑之重要。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良好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呢?本人试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于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老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于是学生的质疑就尤为重要。学生怎么样才能形成质疑的学习方法呢?老师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引疑的方法很多,本文仅谈谈同向思维引疑、反向思维导疑、比较思维设疑、创造思维质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历史教学中设疑、置疑、解疑三个环节对培养、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用的阐述,强调了“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使一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数学的设疑教学的一些体会:一、设疑的教学方式1、卷地毯式。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认知从问题开始,学生有疑才能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