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新闻带来了挑战,新闻编辑室已经不在局限于单一的文字编辑,其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新增音频、视频等新媒体的编辑,而且新闻产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新媒体的运用对新闻编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BBC新闻网和SKY新闻网新闻编辑结构的变化与对比,探讨新媒体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据新闻产品的完成不是某个编辑的一己之功,它需要项目里每个人都变身"内容产品经理",进行团队作战。团队成员需结合文本风格、数据表现、交互样式等方面,对新闻产品进行全面构思和设计。而在数据新闻或融媒体报道中,出现这样的"身份变化",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不仅给新闻传播形式带来变化,新闻内容的基本要点呈现形式、采集创编手段也都需要实现不同程度的创新。如何适应现阶段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创新理念的融入应用力度,提升新闻内容产品创新和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本文实践分析可知,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基本理念需及时进行转变,并且在新闻生产环节实现各角度的创新。具体来说,新闻产品创新要点包括利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新,通过挖掘新闻价值潜力实现产品创新。而关于流程再造要点,主要包括采集流程再造、制作流程再造、宣传推广流程再造。只有在实践中适应新媒体时代特征,在新闻生产、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过程中实现有效创新完善才能提高新闻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7):33-42
数字新闻创新性的重要变化之一,在于可视化从过往新闻文本的文字内容点缀逐渐成为数字新闻产品的核心叙事。在系统梳理这一变化的技术文化背景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可视化作为数字新闻核心叙事的中国经验,归纳出九大类数字新闻可视化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滑屏和感官沉浸凸显出可视化新闻叙事的情感体验,并对可视化新闻叙事生成的"虚拟可导航空间"的特征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5.
世界在不断发展,更在飞速变化,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使得新闻受众越发对新闻挑剔起来,给新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媒体必须把握好新闻内容的生产,不断创新思维,让受众接受新闻产品,让媒体得到社会认可。内容生产,亦即什么是新闻或新闻是什么。早期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随着社会及新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新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意识是新闻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思考方式和操作方式,对于新闻的编辑实践工作而言,具有先验性和指导性.编辑意识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它始终要伴随着新闻实践工作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证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阅读文化理论结合新闻消费主义,研究新媒体环境中,阅读文化嬗变对新闻消费产生的影响。在新闻消费影响下,新闻生产随着阅读文化的变化得以重构,而目的是生产出适于新闻消费者的产品。传统纸媒应通过在处理好与新媒体关系的基础上,汲取新的生产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来促进自身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五工作制”的推行和法定节日放假时间的延长,使受众对假日新闻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各种媒体纷纷对自身的定位进行调整。在新的形势下,新华社作为向各种媒体提供服务的通讯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总结假日发稿实践,探索假日发稿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新闻用户服务,用优质的新闻产品占领各种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9.
沈维梅 《传媒》2023,(S1):78-81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被全面裹挟进数字化浪潮,新闻生产机制发生了一些颠覆性变化。文章在对主流媒体互动化融媒产品进行实践性反思中发现,主流媒体在生产上,从顺势而为变为主动革命,以用户为导向,对新闻进行互动化产品策划与设计;内容上,重构叙事逻辑,从静态叙事转为动态还原;呈现方式上,进行“类游戏”表达,新闻效果由严肃刻板转为生动活泼。这些变化,推动新闻从倚重“事实”偏向勾连“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16年是我国的"VR元年",除游戏、影视等行业,新闻媒体也开始利用VR技术来开展新闻工作。VR技术投入应用带来的不仅是受众视觉体验的变化,更对新闻报道内容、新闻叙事方式、新闻产品形态以及互动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作用。本文旨在对国内VR新闻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并探索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的理论,任何产品的价值都是通过消费主体方面得以实现的。广播新闻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听众。这些产品中所包蕴的新闻价值,也只能是在听众方面显现出来。而广播新闻又不同于其他产品、它一瞬即过,稍纵即逝,不留痕迹。因此在广播宣传中必须贴近听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也就是紧扣听众心理,才能使听众加深印象,提高宣传质量,最终实现其新闻价值。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群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移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并且使各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闻编辑工作是深受大数据影响的一个领域,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的是,数据新闻编辑在产品形态、发行渠道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新时期数据新闻编辑变化的基础上,对重构新闻编辑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新闻编辑能力,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杨晶 《中国编辑》2018,(5):26-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也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根据新的历史方位,自觉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新闻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关联,积极创作生产符合新时代特征的优秀传媒产品、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加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新闻产品呈现中的关键环节,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形式、要求和习惯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难度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创新策略,总结采访工作创新经验,以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提升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1.0的论坛,2.0的博客,3.0的微博微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自媒体和网络社交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存环境,对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和影响。纸媒新闻产品的产出和传播环节发生重大变化,在日常常态化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文化新闻的采编传播变化尤显突出:独家原创新闻少了,粘贴网络的多了;严肃新闻少了,鸡零狗碎的绯闻花边多了;名家历程少了,明星八卦多了。此种表象下,隐藏着表现方式碎片化呈现、题旨内容低俗化趋向等严峻问题。与此对应,相对网络媒体密集轰炸的及时海量信息跟进,以及传统媒体对政务新闻和经济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纸媒的文化新闻日显边缘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层次的读者全球化意识日益加强,他们渴望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这不仅使媒体的国际新闻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省级党报作为地方上重要的媒体,同样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扩大省级党报国际新闻的影响力?在制作国际新闻产品时,如何办出特色、办出品位、高人一筹?省级党报自身缺乏制作国际新闻产品的条件,面对这样的局限,国际新闻要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必须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探索。去年下半年,《浙江日报》进行全面改版,进一步加强了国际新闻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我国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主流媒体从编辑部层面开始进行各种类型的新闻创新和传播尝试,以在新技术背景下取得传播话语权。在这一时代,新闻编辑室如何借助技术力量进行转型,融合创新是重要的路径。融媒体新闻产品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各种媒体端创新性地出现了综合运用文字、音视频、直播、动漫、H5等技术打造的融媒体产品①。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视台新闻同质化现象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改变这种令人头疼的局面,笔者认为最切实际的操作手法是拾起"新闻策划"之利器,用饱含智慧结晶、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新闻策划,实现内容与众不同、独领风骚的目标。本文阐述了新闻同质化的产生原因,分析了新闻产品同质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新闻产品同质化的解决与新闻策划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就科学合理地运用新闻策划解决新闻产品同质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谢天武 《青年记者》2016,(29):84-85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根本遵循.高校的新闻舆论环境、信息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为主的媒介产品逐渐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