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传播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传播力包括传播能力、传播效力和传播权力三个层面,媒介成为影响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赋予国际传播力新的特征:个体传播使得国际传播能力多元化,媒体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化因素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力,国家传播引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失衡并导致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构建国际传播力的一种新途径。通过增强民众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奠定群众基础;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效力提升奠定专业基础;增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权力提升奠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苗 《当代传播》2012,(4):23-25
由于恐怖组织品牌、恐怖组织运行和恐怖活动实施对传统和新兴媒体的严重依赖,恐怖主义日趋处于一种"媒介化生存"状态,在后"9.11"时代体现尤为明显。而霸权凸显的全球化进程、去中心化的新媒介发展和运动模式的反恐怖战争又对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传播生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加大了传播的失衡和差距,工媒介帝国主义开始产生,凭借资本雄厚、人才济济和技术保障等优势,"传媒霸权"者垄断了国际信息传播领域.而另一方面,一些非西方国家媒体则处于被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4.
袁梓潆 《传媒》2023,(10):54-56
三星堆“考古热”走出国门,是国际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灿烂明珠,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样本,其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从传播符号、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三星堆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吴雷 《现代传播》2024,(2):57-65
百年变局之下“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股力量交织博弈,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重组,也将带来国际传播秩序深度调整。既往西式全球化本质上是“盎格鲁—撒克逊”霸权逻辑,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现实基础就在于对西式全球化的全面超越。随着全球权力结构“东升西降”态势演变,中国有望引领“新型全球化”进程,并成为推进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在全球变革下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行动框架和实践平台,有望为构建权力结构更加均衡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6.
话语权是一种基于知识实践所构建的知识话语影响力,具体体现为话语的主导力、亲和力、公信力与传播力。全球发展倡议作为一项知识产品,产生于中国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创新实践,打破了西方发展话语霸权和西方发展合作话语窠臼。倡议在提升话语主导力、亲和力、公信力、传播力方面已有良好基础,未来需加强传播力的建设,持续提升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国际传播在国际上主要有政治经济研究和文化研究两大方面。政治经济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不同传播立场提出了各自不同理论,有些理论带有本国意识形态立场。我国学者提出了"畸形霸权理论"、"和谐传播理论""国家形象建立"等多个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王琛璐 《今传媒》2010,18(9):106-108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广告传播越来越频繁,也逐渐形成21世纪的主流广告形式。国内近十年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国际领域之间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指出其不同于一般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及其特有的传播模式。有的学者侧重于研究跨文化广告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差异现象,认为伴随而来的是西方国家所带来的文化霸权倾向;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融合是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趋势,"求同存异"才是其根本策略。总结分析近十年国内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文化差异和文化霸权是跨文化广告传播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只有在不同的文化域间寻求契合点,才能使跨文化广告传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焦若薇 《当代传播》2012,(2):79-80,86
在对外传播综合系统中,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国大众传媒已具备一定影响力,逐渐构筑起国际传播现代构架。然而,在非大众传播领域,中国却相对有些滞后。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对外传播中承担了重要职责,但由于我国传统传播机制、传播策略存在偏差,致使新疆地区对外传播活动存在渠道单一、缺乏体系、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现象,影响了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8):84-92
国际传播概念的话语演变与选择,是一个社会知识生产的过程,与全球化转型进程紧密关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因此必须在正确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抉择。当前以反全球化运动为特征的全球化转型,有利于中国再次理性审视国际传播概念内涵,并在国际传播场域重构的斗争中,确立新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程启厚  朱蔚  张静 《编辑学报》2014,26(3):217-221
科技期刊传播策略是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科技迅猛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科技传播与交流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高端化,国际化传播是当前科技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面临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国际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银波 《新闻界》2008,(1):22-23
本文对国际传播的"关氏模式"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揭示其学术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背景下,由于传播生态的改变,国际传播从传播观念、传者构成,传播内容,功能发挥、传播技巧等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现状,提出深化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由此构建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进入 2 1世纪 ,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中国现代化 ,中国广播电视的对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领导人历来重视广播电视的对外传播 ,中国的广播电视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方面也作出了成功的实践。但就全球新闻信息市场而言 ,中国的广播电视在对外传播中的弱势显而易见 ,充分认识中国广播电视与世界链接的距离并寻找增强链接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终极与国际传播架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的终极是什么 ?西方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得出建立世界共和国的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一种折光。早在 1 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证了全球化的进程 ,主张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社会和民族国家 ,先进生产力和市场全球化必然导致这种结果。在全球化进程中 ,国际传播引导世界人民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 ,坚持科学的意识形态 ,选择先进的文化范式 ,传播各国的友好合作 ,才能不断推进全球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广州图书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出发,阐述了图书馆在国家公共外交活动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图书馆特别是有对外交往能力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走出国门,担负起与国际社会沟通的责任,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三大特色馆藏之一,也是推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的基本文献保障。文章介绍了重庆图书馆关于海外抗战文献的调查情况,指出这部分文献在征集利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为促进抗战文献国际交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交流机制和合作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设计。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 Library has developed new strategie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in technical services processing between units based in New York and Abu Dhabi. This case study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specific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overcome them, increase speed processing, and ultimately improve patron access to materials. A key factor in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was the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library administration to provide the newly-hired technical services librarian with three months of cross-training in New York before permanently moving to Abu Dhabi. A specific model of communication was put into action leading to the resolution of many problems and inefficiencies. In addition, a broader study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tools was conducted and resulted in best practices for other library units withi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This case study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