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堂小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课堂练习,承载着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功能。如何找到小练笔的最佳切入点,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情有形"、具备思维纵深的小练笔呢?  相似文献   

2.
徐良英 《师道》2009,(11):23-24
课堂小练笔以其"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在众多课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文中可用作练习的"点"有很大的随意性。定"点"合理是小练笔练习有效性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3.
"课堂小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灵活的小练笔,但也出现了为写而写、千篇一律、浅尝辄止等盲目的现象。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练笔的误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作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选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文本资源,开辟学生课堂练笔的天地呢?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随文练笔不同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吴志仙 《考试周刊》2012,(49):48-48
只读书不练笔,是囫囵吞枣,泛泛而读,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只练笔不读书,是无水之源,落个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写要挤进课堂(汪潮语)"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老师喜欢在阅读教学中设计课堂小练笔。纵观课堂的小练笔现状,虽然改变了课堂一味热闹的景观,变得深沉、厚重了,但是这样的改变又渐渐掉入另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7.
"随文练笔"是一种以写促读、以读引写的习作训练形式,负担小、效率高,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自由式、放鸭式的练笔是低效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的,在阅读教学中,找准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点"很重要。 一、文本典型处仿写——提高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月美 《生活教育》2012,(17):71-72
语文学科是很复杂,也很特殊的一门课,时下,语文课中渗透一些"小练笔",仿佛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时髦。但仅仅是为了时髦而"秀一把"的话,显然与语文的课堂实效是相悖的。如果,真正做到"小练笔"与语文这门学科巧妙地结合起来,练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练出一种小技巧,那学生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增。练在"关键处,关键时",  相似文献   

9.
由于练笔取材丰富便捷、练习灵巧有趣、呈现方式多样、效果直观显现,是作文教学的轻骑兵,时下的课堂教学中,能经常见到它的身影。在多年的作文教学生涯中,我慢慢地建立着属于自己的"练笔资源库"。有情趣小练笔,激发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课堂小练笔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颇受师生欢迎。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练笔设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往往会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那么,如何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通过"批注独悟、抒写情感、填补空白、续写结尾、探究练笔、仿写文本"等策略,能有效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效率,并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使语言与精神共生。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练笔,这就是随文练笔。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老师曾在他的"五重教学法"中提出"重迁移"。迁移包括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写的迁移其实就是"随文小练笔"。"随文小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轻,兴趣浓,教学效率高,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巧妙练笔呢?一、巧用插图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宛如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好画好像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不少课文配有色彩明丽、亲切可感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外,还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多安排些"练笔",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实到位,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读写结合,安排切实可行的小练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情特点,依托教材优势,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善于挖掘文本资源,适时进行练笔训练。让学生通过在"词语意象"、"模仿迁移"、"情感喷发"、"插图生发"、"角色转换"、"留白着墨"、"结尾续写"处设练,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课本从第六册起,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外,还在课文后面安排了"练笔",如第六册就安排了五次练笔。由于它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有必要弄清其特点、作用乃至教学方法。现以第六册中的"练笔"为例,初步探讨如下:
  1."练笔"的特点和作用
  "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上来。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练笔"安排的是写一种水果,和课文内容相对应;在写法上,要求写出它的样子、颜色、味道,同课文的写法也相对应。根据心理学迁移原理,相似点越多,越容易实现迁移。因此,这类"练笔",较容易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练习上来。  相似文献   

16.
肖辉  贺正皖 《文教资料》2010,(24):63-64
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动手学字词,与遗忘作斗争;动手记笔记,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动手写体会,强化文章学习的感悟;动手小练笔,提升写作能力,有机地把"写"融汇于课堂中,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可以见到教师脱离课文的情感场而进行小练笔的情景。这种单纯为小练笔而练笔的做法,只会将小练笔推到一个冰冷的、让学生害怕的境地。其实,当小练笔被孩子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次小练笔都是富有暖暖温情的。  相似文献   

18.
小练笔,也有大学问,也需要大智慧。文章从找准练笔时机,激发练笔热情;把握练笔梯度,实现螺旋上升;拓宽练笔广度,提高练笔效果三方面举例来说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随文练笔是阅读与习作的桥梁,既服务于阅读感悟,又有利于训练表达,已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出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缺乏必要的引领,学生的表达能力始终不见提高,随文练笔因此进入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怎样让随文练笔走出低谷呢?我认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语言、写作技巧,跳出文本的窠臼,构建随文练笔的高效课堂,让学生习得言语技能,真正实现"读"与"写"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0.
"小练笔"不仅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更是成为语文教学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以文本为依托,是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小练笔虽小,但大有可为之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小练笔的实际功效呢?尝试以五年级下册的四次小练笔为例,从"分层次练笔,激发写作兴趣";"想象力练笔,促进阅读感悟";"仿照式练笔,迁移内化写法";"联系性练笔,积累写作素材"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