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期的虐待情况.方法:采用儿童虐待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其中蒙族150人,汉族120人.结果:儿童虐待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并不存在族别的差异.被调查的270名大学生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45.55%,17.41%,20%,85.18%,84.07%.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期虐待通常也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期虐待没有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说起虐待,容易使人理解为是对肉体的一种伤害。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教育方法不当,往往行为过激、粗暴,甚至因体罚过度而造成悲剧。而这里要提出的都是极易被人们忽视的另一种灾难——对心灵的虐待。一次在幼儿园门口,我见到一位母亲正在声色俱厉地斥责孩子——  相似文献   

3.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儿童虐待列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说到儿童虐待,人们经常想到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孰不知,忽视也是一种虐待!儿童忽视(又称儿童疏忽),与其他虐待形式一样,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说起虐待,容易使人理解为是对肉体的一种伤害。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教育方法不当,往往行为过激、粗暴,甚至因体罚过度而造成悲剧。而这里要提出的都是极易被人们忽视的另一种灾难——对心灵的虐待。一次在幼儿园门口,我见到一位母亲正在声色俱厉地斥责孩子,——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被评上好孩子:“每个星期都是这样,不见你有长进,你真叫我和你爸……我怎么就有你  相似文献   

5.
同理心是个体通过设身处地地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释放体贴与关怀的一种能力。同理心、虐待动物和暴力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缺乏同理心不是潜在的暴力行为的唯一因素;虐待动物可能与缺乏同理心、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基因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儿童缺乏同理心不一定会产生虐待动物的行为,缺乏同理心只是产生虐待动物行为的一个潜在的诱因;虐待动物可能会促使个体产生人际暴力行为,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虐待动物行为的人一定会产生人际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6.
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危害儿童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美国佐治亚州将儿童虐待分为忽视、躯体虐待、性侵犯、性剥削、情感或言语虐待五种类型,并通过举报、调查和评估、审理等程序防止或减轻儿童虐待产生伤害.基于佐治亚州的经验,我国应该通过制定关于儿童虐待问题的专门法律、成立专门的儿童虐待处理机构、健全儿童虐待案件的司法程序等手段保障儿童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近年来儿童虐待网络曝光率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以百万的儿童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虐待。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童年时遭受虐待可能会导致成年后出现躁郁症——一种时而忧郁、时而狂躁的双极型情感性疾病。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或三者都有的虐待,都会引起这一疾病。美国纽约朱克希尔赛德医院的医生说,针对100位躁郁症患者童年经历的研究显示,近半数躁郁症患者在童年时都遭受过严重虐待,三分之一的躁郁症患者曾遭受过多种形式的虐待。  相似文献   

9.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提供的数字显示,1994年香港虐待儿童案件达484宗,比上年增加24%。虐待儿童的手法五花八门,有殴打、让婴儿吃毛纸等。而虐待儿童的主犯中70%是儿童的亲生父母。最新披露的一件虐待儿童案涉及一名男保姆用针在他照看的两岁男童身上刺了近百个针孔。这名男保姆因此犯蓄意伤人罪被判入狱六年半。而受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日两国儿童虐待方式等方面的规律,进而了解儿童受虐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分类学方法,从儿童虐待类型、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影响因素、虐待者的经济状况、受虐者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124例和日本170例儿童虐待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身体虐待和期待过高是儿童虐待的主要类型;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明显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虐待发生率高;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0~2岁虐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性虐待率增大.结论: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漫话     
《父母必读》2010,(5):18-18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遭受身体上或感情上虐待,或者长期受到忽略的宝宝,在成年期更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其他的慢性疼痛症状。Tietjen表示:“这些病症或许与在儿童期受虐而使大脑受影响有关。了解虐待对大脑造成的生理变化会有助于进一步阻止虐待行为的发生,也会有助于找到治疗偏头痛更有效的手段。”但她也谈到,不是所有受到虐待的孩子都会患偏头痛,也不是患了偏头痛的都是因为被虐待了。只是有受虐史的人“更可能出现最糟糕的那一类偏头痛状况。这些人也最可能患有其他疼痛症”。  相似文献   

12.
英语探趣     
1. in the dog house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赞美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又经常鄙视和虐待狗。如果狗不安分,就得被主人关起来。这当然是对狗的一种惩罚。因此如果说某人“在狗窝里”,指的是他在受气或受罚。该短语一般用来指某男子由于行为有失检点而遭到太太的非难。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当戒尺作为旧教育的象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渐为人们淡忘时 ,形形色色的心理虐待行为却在一些校园中滋生蔓延开来 ,严重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 ,从而成为学校教育中一股令人忧虑的浊流。一、心理虐待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心理虐待 ,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 ,所以 ,心理虐待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行为的非明确目的性。心理虐待在一般情况下 ,并不是教师主观…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在他的《作客者言》中描述了一组某客人遭主人“虐待”的镜头:譬如主人拿了一根不及半寸长的火柴为客人点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把客人未必喜欢吃的菜蔬堆到饭碗里,使客人无法下著;强夺客人的饭碗去添饭,使客人吃得停食;藏过客人行囊,使客人不得告辞……诸如此类情形,在所谓的“热情好客”的主人眼里绝不成其“虐待”,他甚至还会对此津津乐道。而事实上,他却扮演了一个“虐待他人”的角色,诚然这完全出于一个良好的动机。所以,站在人道精神的高度,我们暂不妨称其为“优待的虐待”。  相似文献   

15.
因为种种原因,你的优点被隐藏起来了,或者被蒙蔽了,以致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是这么伟大的人。下面就将公布出你的优点,记得要好好把它发扬光大哦!下面有6种恶习,请从中选择一种你觉得最无法忍受的。A.虐待小动物B.混黑道c.虚伪做作D.欺善怕恶E.对老人和小孩不友善F.不遵守约定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幼儿教师在活动中有意或无意,但已经严重损害幼儿心灵健康与人格及身心发展的行为称为"精神虐待"或"变相体罚"。与肉体虐待相比,它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性等特征。一般教育工作者经常性的,对不同的幼儿群体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虐待现象很多,如轻视型虐待,忽视型的虐待,过分重视型的虐待等。精神虐待是一种精神的皮鞭。用无形的皮鞭抽打幼小的心灵,对幼儿的伤害同样也是无形的,更加可怕的。因为儿童的天性被扼杀,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这种精神虐待更加残酷。  相似文献   

17.
儿童虐待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虐待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面,即理论界定和操作界定.前者指学者对儿童虐待概念的理解;后者指研究者如何评估与测量儿童虐待.目前,理论界定与操作界定仍存在一些不足.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的鉴别对儿童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意义重大,已有研究得到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自身因素、父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儿童虐待的界定是探讨风险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伟是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个头不高,长相一般,生性胆小,见人害羞,老半天才说几句话,声音低微,像是从鼻腔里发出的,其间多半以点头晃脑来表示,与他谈话是一件最费力的事.平日里刘伟愁眉不展,一幅苦脸,像是受虐待似的,表现出一种懦弱相.  相似文献   

19.
七嘴八舌     
美英联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残酷虐待战俘事件,莱布监狱残酷虐待战俘事件,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其实美军虐待战俘并非今日始,早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军就有组织地虐待过中国战俘,而当时中国则给美国战俘以最人道的待遇。美英联军虐待战俘的行为严重地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支柱之一《日内瓦公约》。该公约明确规定,作战双方不得虐待和羞辱战俘。可见,美国所推行的美国式的“人权”,是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贵州省黔西一中刘芳有些人把头发染成彩色、追求动感造型。但有一些中学生也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这与中学生的身份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20.
童年期虐待是指对儿童具有抚养、监管和操纵权的人,对儿童做出的足以对其健康、生存、发展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一系列行为。由于其发生率高,负面影响严重且持久,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童年期虐待的发生受到儿童自身因素、父母和家庭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作为一种极端负性的早期人际经历,童年期虐待是青少年内化(如焦虑/抑郁、退缩和躯体主诉)和外化(如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遭受虐待后个体通常会产生有关自我和他人的非适应性认知,Young的图式理论和相关研究揭示了非适应性认知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内外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所发挥的中介机制。有鉴于此,在应对青少年内外化心理健康问题时,亟需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关注,具体可采取以下教育干预策略:一是防微杜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童年期虐待的发生;二是亡羊补牢,深入挖掘保护性因素,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构建积极的同伴关系;三是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加强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