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鑛采用评点这一方式对《左传》进行品评赏析,“陗”字多次出现在孙镀的评点语言中,主要体现在字词、句式方面。字词方面主要集中体现语言艺术特点,句式方面主要集中体现文章结构特征。目前学术界对于孙鑛《左传》评点探究较少,试图从孙鑛《左传》评点中的关键词“陗”切入,探讨孙鑛对“陗”的阐释,体现其追求质朴文风和雄健的审美理想及复古思想。  相似文献   

2.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3.
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学者非常重视对《左传》的学习,总结《左传》特有的文法。方苞评点《左传》以义为经,以法为纬,注重对《左传》文章段落结构分析,这种独特评点方式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李文渊师事方苞,他对《左传》的评点在很多方面都与方苞一脉相承。当然李文渊的评点也有独特之处,他更加注重从篇法的角度梳理出《左传》在段落上的起承转合关系,他的《左传评》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分析也比方苞深入。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以其放荡怪诞、持才傲物的“怪杰”面目著称于史,更以《水浒传》、《西厢记》为代表的六才子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引起了无数后来者的赞叹和批评。金圣叹总结了六才子书的共同写法:“曲笔”。他说“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一部《左传》,便十六都用此法”,“《西厢记》最是解此意”。而急切间很难通过《左传》、《史记》的评点将这种写法指示给读者,所以他想借《西厢记》的评点把这种写法传给弟子。本文试图以金批《西厢》为主要依托,结合金氏的其他几部才子书的评点,对金氏的曲笔说作一系统的阐述,以抛砖引玉、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5.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吴子兵法》的战争观主要包括“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相结合的战争准备论,“五因”的战争起源论和“五兵”的战争性质论;治军思想主要包括“简募良才”的建军思想,“教戒为先”的教育训练思想和“以治为胜”的管理思想;作战思想主要包括“审敌虚实”的料敌思想,“趋其危”的避实击虚思想和“因形用权”的灵活应变思想.  相似文献   

6.
旧红学家以《左传》为标准评点《红楼梦》,其观点源于金圣叹。《红楼梦》传承于《左传》主要表现在叙述场景安排、人物刻划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冯李骅与陆浩合评的《左绣》,是众多《左传》评点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二人的评点,以时文手法对《左传》的篇法、章法、句法等细加寻绎,其所提出的篇法整齐说、牵上搭下说、以中间贯两头说以及宾主说等,皆发前人所未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评《三国演义》蕴含着丰富的兵法思想。在粮与兵的关系上,提出了因粮制胜的方法、远征军粮食供给的方法;在用兵之法上,探讨了退兵、攻营攻城以及对船作战的方法,并认为兵法因势而变;此外,还着重阐述了谋略至上的"兵为诡道"思想。总结这些兵学观点,能进一步认识毛评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及其在小说评点史、古代兵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细节描写是《左传》诸多艺术成就中的一个方面,它在《左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传》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多种多样。有的举重若轻,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事情成败的根本原因;有的展现人物性格;有的刻画人物容貌、表现人物心理;有的展示人物所处环境、事件发生背景;有的还附加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人物的评点。  相似文献   

10.
《林兰香》的成书年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林兰香》的成书年代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在康熙年间;一种认为在道光或稍前;一种表示不能确定。本文从《林兰香·序》中所透露的“以不奇为奇”的创作思想及寄旅散人评点中13次提及“前明”这一现象,推断作者(或评点者)应生活在明末清初;又从评点中出现的康熙初期邵飞飞的诗句“马粪如香细细添”,推定《林兰香》的成书年代当在康熙初期的1676年左右。  相似文献   

11.
<正>札一:傅《左传·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傅,附着也.”郑天梃《左传选》:“傅,附著,围近.”朱东润《左传选》:“傅与附通,包围也.”夏剑钦等’通假字小字典》释傅通附,“傅于许”“为三国军队会集在许国城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上,有文学意味的记事散文正式诞生于《左传》,先秦时期,文学艺术批评还未从哲学、历史中独立出来.在儒道各学派尚未产生以前,就已产生了大量的我国古代文艺理论萌芽时期的思想资料,并于战国时期被《左传》记录下来.这些早期的文艺思想雏形已经涉及到后世论文艺的所有主要方面,并对后来“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儒家文艺思想奠基人——孔子的文艺观有着直接影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论语》一书,所传达出的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方面,与《左传》提供的思想资料有着一脉相承的直系渊源关系,孔子是位历史学家(据说《春秋》一书的成书就与他很有关系),对《左传》所据以成书的资料,当然是很熟悉的;他又是位“述而不作”者,因此,他的文艺观并非独创,而是对前代与他的时代文艺倾向高度概括的总结和完善,《左传》中的思想资料就是他所依据的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13.
论《左传》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作为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而由《左传》一书得到深刻的反映。在《左传》关于春秋社会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记述中,民本思想贯串始终,构成全书重要思想线索,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虽然都是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左传》作者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后来的孟子、荀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同“仁”相联,孟子的民本思想同“仁政”相联,荀子的民本  相似文献   

14.
由宋代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校订、合刻而成的《武经七书》 ,是我国传统武学中的最高经典 ,被称为“兵法中的兵法” ,也是世界上首部兵法丛书。该书不仅武备兵学思想深邃 ,而且也深藏着儒家的仁本思想 ;不仅是一部治军之兵书 ,也是一部治国治政之书。游朴是明代的一位官员。他不仅从儒家学说中吸取为官之径 ,而且也从《武经七书》中吸取治国治政之韬略 ,使他在为官的一生中体现了“智、仁、勇” ,“清、慎、勤”的清官特色和“三主法曹 ,无一冤狱”的严明执法精神。本文从“仁本第一 ,文武兼施”、“重视国防 ,加强守备”两个方面来论述游朴从《武经七书》里吸取治国治政之韬略 ,以丰富其仁政惠民的思想、治国治政之经验 ,同时也加强他武备思想的形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15.
《(春秋)(左传)谥号研究》是研究《春秋》、《左传》谥号的一部力作。论著显著特色是遵循“尊尊”原则,以“礼”统领全书;详细统计并细致分析了《春秋》、《左传》的谥号情况,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论著对学术界关于春秋赐谥礼制中的多有分歧的相关问题也做了深入的探析,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春秋》《左传》谥号的原貌。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最初实施兵法经营的是中国的白圭,而最早具体推行兵法经营的国家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北条氏长认为商人可以掌握兵法,此时代商家思想的代表“石门心学”引用《孙子兵法》解说商务活动,同时,兵法经营也受到一些批评;三井财团的创始人三井高利是在商务中运用兵法的先驱;二战后大桥武夫提出将兵法用于经营的设想并在日本普及且确立其体系。身份制度和缓、教育水平高及多神观念的民族性是兵法经营产生于日本的3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左传》“外史”一职,其说有三:一是与“内史”相对,诸侯史官之“外史”;二是“外史”即《周礼》之“外史”;三是言史官身居在外.这三种看法,并不合于春秋实际,“外史”即《左传》之“史”,言外者实是与卿大夫“家史”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19.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船山评点诗歌有其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观照。在他看来,诗歌的功能,在于“陶冶性倩”;诗歌的韵味,在于“象外有意”;诗歌的极致,在于“妙在自然”。在我国古代仅有小说评点、戏剧评点而唯独短缺比较系统的诗歌评点的情况下,船山的“三大”(《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歌评点弥足珍贵,期待着研究者去探骊得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