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是A"格式是汉语里一种很有特色、表义丰富的格式,而"A是A,B是B"由于形式上与其类似,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本文梳理了二者的选词、表义和变换格式的不同,认为应该把它们处理为两种不同的格式,便于汉语学习者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讨论"加"表加合义的"A加B"格式,分五个部分来展开讨论1、格式构成和句法功能;2、A、B的位序与格式义;3、"A加B"和"A加上B";4、相关格式比较;5、余论.  相似文献   

3.
"不A不B"格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4.
"很A很B"是以"很黄很暴力"为原型形成的流行格式."A"和"B"在音节和词性选择比较自由,"很A很B"可以进行组合式、并列式和拆分式扩展;"很A很B"具有多项意义强化功能,成为一个表达整体概念格式;"很A很B"主要运用于广告、社会评价和标题.  相似文献   

5.
从作家作品中搜集到的例句来看,又A又B这一格式不同于不A不B,也A也B,越A越B,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运用描写的方法,就进入又A又B格式中A、B的材料、又A又B格式的句法功能、又A与又B之间的构成顺序、又A又B格式中A、B之间的语义关系四个方面对又A又B这一格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目的是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格式,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格式来传情达意、写景状物、叙事述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半A半B"格式的句法方面进行探究。本文认为进入"半A半B"格式的A、B必须是属于同一词性的单音节语素或词,同时A、B的位序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以及人类认知顺序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都是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与形容词、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形容词(形素)、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后在语义关系方面的异同之处,并找寻了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不A不B"格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否定类对举格式。由表否定的副词"不"构成"不……不……"形式,再嵌入可变量"A、B",语义极为丰富。能进入"不A不B"格式的以反义语义场和同义语义场为主。同时,A与B间的语义关系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有很大影响。当A与B为反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可以表示程度适中,也可以表示程度尴尬。当A与B为同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表示强调否定的语义,其感情色彩由A与B的本义决定。特定的语境和A与B的位序都会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现代汉语中"无A无B"格式里A、B的性质,此格式的句法功能及几个特殊的"无A无B"形式,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0.
"小A小B"作为类固定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作为其中的可变成分A、B值得研究,文章主要从两者的构成及关系进行描写和分析,以期对该格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讨论"越A越B"中A、B之间存在的关系,"越A越B"的格式意义及A、B的特征,动词、形容词(含词组)否定式充当A、B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现A现B"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框式结构,它由两个固定常项"现…现…"和A与B两个变项组成,变项多由单音节动词语充当,而且结构对动词语在语义上有一定的选择性。"现A现B"分为顺序式和倒序式两种语义格式,分别有不同的格式义,前者A、B所表示的动作相继发生,语义上有逻辑顺承关系;后者A、B动作发生时间的先后与前者相反,在语义上是目的——行动关系。两种不同的格式在选用时除了受格式义的制约外,还受主观评价倾向和具体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在CCL语料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构式语法以及三个平面等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自A自B"格式进行多角度考察。该格式中的A、B多为动词性的语素或词,A、B之间可以是相反、相近、相关等多种语义关系。"自A自B"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谓语和状语,语义功能是用来表述一种行为、状态或某种情况,语用功能是评价他人、劝诫他人、说明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4.
伍艳  王晓敏 《文教资料》2009,(36):29-30
四音节的“一A一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固定格式.而且这一格式还在不断发展中。本文试图在对大量“一A一B”的固定格式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讨论哪些词语可以嵌入这一格式.A、B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总结出这一固定格式的语用、语义与修辞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讨论“加”表加合义的“A 加 B”格式,分五个部分来展开讨论:1、格式构成和句法功能;2、A、B的位序与格式义;3、“A 加 B”和“A 加上 B”;4、相关格式比较;5、余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从"不A不B"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展示其主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不A不B"格式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18.
首先根据不同的学科对比喻、想象、类比分别作了界定。再对"A是B"格式的隐喻句从修辞学、心理学、逻辑学的角度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然后,结合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得出:对"A是B"格式的隐喻句的分析必须以心理学和逻辑学共同为基础,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对问题进行合乎逻辑而又全面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表人的"A兼B"格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讨论的是现代汉语中表人的“A兼B”格式,章从格式构成、语义分析和相关格式比较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通过考察,章认为:构成表人的“A兼B”格式的认知基础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人物角色的多重性,语义基础是指人名词A、B在语义上的互补兼容性、同指性和同时称呼性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章主要讨论“加”表加合义的“A加B”格式,分五个部分来展开讨论:1,格式构成和句法功能;2、A、B的位序与格式义;3、“A加B”和“A加上B”;4、相关格式比较:5、余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