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丽媛 《新闻世界》2010,(11):194-195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包括匿名传播的媒介环境、经济利益的现实驱使、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虚拟人格和"群体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视阈下“网络暴民”成因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由网络事件凸现出来的“网络暴民”现象也成为当前网络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暴民”现象的成因,把握“网络暴民”现象的实质,以期找出规避“网络暴民”现象的措施,为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建立网络良好秩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虽然网络视频早在1996年就已出现,但学界对1996-2004这段前YouTube时代的历史却关照不足.借用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三喻论"理论,将网络视频置于管道、语言、环境三重隐喻下予以考察,以此描摹出此段历史的诸多面相.在网络视频即将迎来第一个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这样的梳理与考察应是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亦可视为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4.
当前,媒介批评日益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领域.为搭建具有国际视野而又立足本土实际的"媒介批评"学术平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倡并与珠海特区报社共同主办了"2007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5.
张娅琼 《新闻世界》2009,(7):135-136
“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网络暴民”等社会现象。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机制中的“网络暴民”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引导和解决“网络暴民”现象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用户群的日益庞大,网络论坛越来越成为反映公众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华南虎事件"为个案,针对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在网络论坛中如何起作用、网络论坛是如何影响传统媒体的议题的、传统媒介与网络论坛的议题互动有哪些新特点等三个问题展开探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此个案,并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数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论坛参与下,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仍有一定影响但已弱化且出现新的特点.在网络论坛中,公众既能形成个人议题,又能反映社会议题,甚至设置传统媒体的议题.传统媒体和公众的议题是可以双向互动的.  相似文献   

7.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下媒介渠道多元时代,媒介正义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媒介传播的核心问题。"①在中国,媒介正义问题虽然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影响了学界对于媒介正义的理论研究,更可能误导甚至干扰业界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对于媒介正义的实践。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焦点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新闻业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媒介经营等如何做好"新闻"的问题,很少关注做新闻的人--新闻从业者.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大热,粉丝文化开始日益受到关注。从"追星"到"偶像养成",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从现实到虚拟,粉丝文化的变现能力与商业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刷新。本文分别选取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现象级媒介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介产品、短视频媒介产品以及养成类媒介产品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粉丝文化与媒介产品横向延展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科技文明的作用下,媒介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视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视觉文化的影响已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生存方式,网络视觉文化由此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四等级"的报刊是一整套有关政府、公民身份、公众舆论与报刊自由相互关系的理论,它在英国近代政治哲学那里得到了系统的论述.近些年来,关于媒介作为第四等级的社会功能与角色曾一度成为国内新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却鲜有从政治学理上对其具体义涌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与阐述,因此,本文拟选取英国近代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功利主义政治学代表边沁与詹姆斯·密尔的相关政治学说和他们有关新闻自由与报刊的认识来分析政治学说为"第四等级"所提供的理论支持,从而深入我们对报刊作为"第四等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琦 《新闻知识》2008,6(1):12-14
一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腐败问题整治的日益深入,反腐倡廉的媒介事件亦成为公共大众传媒极为关注的重点议题。在这些媒体报道中,大部分传媒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既表明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现象的决心和执行力度,亦彰显社会正义对罪恶的胜利,为构建和谐社会践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间衍生出来的一类报道——与"女色"极为亲近的"贪官报道"也已成为一些媒体抢夺受众眼球的"杀手锏",从中引发的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网络的发展,陈永洲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违法犯罪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得到迅速传播,这种舆论压力干扰司法的现象成为近年媒介审判的表现形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利于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塑造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搭建理性的舆论平台,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以近两年较为典型的"复旦投毒案"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网络哥姐"现象谈网民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哥姐"属于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当一些人自身的某一特质被网络无限放大,同时又与网民的某种心理相契合时,便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在网络世界备受追捧,因此该现象的产生不是自发也并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网络哥姐"这一独特网络景观的出现,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任莎莎  田娇 《传媒》2018,(6):89-91
作为传播新技术群中的重要成员,算法新闻自出现之日起就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迅速抢占了市场并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但随着算法新闻的发展,"信息茧房"现象、价值导向偏离、低俗信息增多等伦理问题日益显现,并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伦理问题,需要从加强用户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算法平台社会责任和加强网络平台治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民意既不必然代表正义,也不必然指向胜利.尤其是有了网络舆论空间以来.民意更多显现,也更多困扰.前者如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暴民",后者如民间对一些官僚机构或垄断行业的怨声载道.  相似文献   

20.
对于"媒介审判"是否应予规制,学界主要形成了不应规制与应规制两种观点,但由于"媒介审判"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对其进行规制的呼声也愈来愈烈,笔者从不同角度来探析规制"媒介审判"之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