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外貌描写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描写。主题就像人的灵魂,结构就像人的骨架,那么描写就是人的血肉了。传神的外貌描写,如见其人;精确的动作描写,如见其事;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听其声;真实的心理描写,如露其思。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不仅指人的身材、容  相似文献   

2.
描写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是文学家显示“形象”和“图画”的重要手段。描写有种种类别;就描写的繁简而言,有白描和细描;就描写的角度而言,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就描写的状态而言,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了简要说明以上六种描写方法,笔者随意采撷一  相似文献   

3.
好的记叙文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描写。少了生动的描写,记叙文就如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如何让描写为记叙文增添光彩呢?要强化描写意识,掌握描写的方法。一是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二是精心选用动词,对人物进行传神的动作描写;三是巧妙使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四是变换角度,从多个侧面去描写。精描细绘,文章才会内容充实,真切感人。  相似文献   

4.
写人不能不写外貌.人物长相、身体、肤色、衣着、神态、姿势、风度都属于外貌描写范畴.在一篇文章中,可对外貌整体描写,也可局部描写;可由作者直接描写,也可由他人视角来描写;可单独描写,也可结合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可在文中某个章节集中描写,也可随作品情节发展逐步描写;可工笔描写,也可简笔勾勒.写好外貌可突出人物性格,更...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整体功效探讨记叙文描写,作者提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功底:1.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性格,尤其是内心深处的品性;2.细节描写,要生活化,有创新;3.细节描写要反映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光祖、杨荫浒、路德庆三位专家对细节描写所下定义与解释有如下缺憾:把细枝末节作为细节描写的主要对象;将细节描写定为最小描写单位;应下定义未下定义。细节描写重新定义应融入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应加强细节描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揣摩细节,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分析思考,品读细节,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观察生活,捕捉细节,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片段训练,强化细节,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修改习作,锤炼细节,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相似文献   

8.
何显强 《教育艺术》2011,(11):38-39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常常有景物描写的段落,如《斑羚飞渡》中具体描写伤心崖地势的险要;曹文轩《孤独之旅》中对鸭群、芦苇、暴风雨的多处描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描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对海面风景在去和离开哲尔赛岛时的描写,等等。这些景物描写皆是文章的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写作文往往中心不够突出,描写不具体生动。笔者经过多年学习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帮助学生学会描写:增设情境,展开故事情节;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正面描写,突出文章主题;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李玉苑 《广东教育》2011,(11):42-43
一、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一是以空间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二是以时间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三是按逻辑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其中,按“逻辑顺序”描写的说明文又分下面几种:一是描写某事物的性质功用;二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措施;三是介绍某现象及其原因或本质。  相似文献   

11.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情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形”;二是指“军事上的变化”;但实际上,“情况”还有“个人隐私”义。我们将泛指“情形”和特指“军事上的变化”的“情况”称作“一般情况”,记作“情况甲”;将特指“个人隐私”的“情况”称作“特殊情况”,记作“情况乙”,从理性信息,情感信息、语用信息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信息差。  相似文献   

15.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在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质量较低、特色湮灭、创新缺失、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实现科学转向,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从“增量”到“提质”的科学发展,从“趋同”到“异质”的特色发展,从“知识”到“技能”的创新发展,从“做多”到“做精”的品牌发展,从“分散”到“集约”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合古代文献从音义角度辨析学界考证的几个梅县方言词语的本字,认为:梅县方言中表示田埂的“田sun2”之“sun2”本字应为“唇”;表示霉烂的“mut7”本字应为“殁”;表示刺和讽刺的“tshiuk7”本字应为“”;表示裂开的“pit7”本字应为“片畐”;表示用亮光照视或光线刺眼的“tsha 2”本字应为“晟”。另外,也新考证了表示液体太满而往外流的“iok7”、表示定亲的“tsak7定”之“tsak7”以及表示猜测的“thon2”的本字分别是“氵藥”、“笮”和“团”。  相似文献   

19.
后人对王逸<楚辞章句·哀郢>"夏首,夏水口"之说多有误解,因而造成聚讼纷纭,致有"夏水口"为"入江之口"和"别江之口"之争.本文结合文献材料详加考证,认为"夏水口"即"夏首";"西浮"即"自西向东漂浮".王逸旧说未可轻易.  相似文献   

20.
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离散数学》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好"多"与"少"的关系;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注重"学"与"用"的关系。解决好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