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君 《文学教育(上)》2008,(16):110-1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开始逐渐重视起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叶圣陶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言下之意,学习语言文字必须着眼于形式方面。王尚文先生的观点更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法,是个体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阅读并不等同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往复循环中涵养语感、丰富情感。确切地讲,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同于其他学科中仅仅被作为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吕叔湘先生曾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阅读教学:教学生学习课文就是领着学生在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现今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在命题  相似文献   

3.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和优势所在,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金晓涛 《学语文》2004,(6):3-43,39
语文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所学的就是言语。言语包括形式即“怎么说”和内容即“说什么”两个方面。学生在阅读言语作品的时候,往往为它的内容所吸引,大都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但是理解意义必须从言语形式入手。我们感知到的首先是言语形式,语感教学培养的也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准确、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开始逐渐重视起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叶圣陶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中,明确言语形式、言语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即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同时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立足言语形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夏丐尊先生也指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的确,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实践性""综合性"是它的两大特点,学习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振刚 《天津教育》2013,(18):51-53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是因为学习语文既要学习言语内容,又要学习言语形式。言语内容中承载着道德、伦理,承载着真、善、美;言语形式的学习,会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所以,享受语文,一方面享受语文的魅力,另一方面享受人文的空灵,让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统一。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指向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言语智慧,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载体,让言语智慧在言语思维上落脚,语文教学就不再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10.
吴秀媚 《成才之路》2010,(14):33-3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语文知识的教学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修订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以多种形式引入语文知识内容。那语文知识如何展开教学?下面就以修订版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粗浅地谈谈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语言。何为言语?指的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学习言语。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言语实践。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要有两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从理解内容来组织课程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4.
现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言语形式、忽视学生对言语的体验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因此,要建立突破对言语内容的偏重,做到形式内容并重;突破知识点的孤立掌握,重视语感的培养;突破对言语精确掌握的过分强调,重视对言语的体验和感悟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含义。语文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语言系统和规则的学习,又包含言语行为的训练和言语作品的学习。语文教育就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应按照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宋华 《现代语文》2010,(8):54-55
语文是一门言语理性化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是必要的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以及学生个体健康的心理特征。在这几方面中,言语技能的形成又是首要的能力,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形式和工具。典范文章的语言如同音乐的“弦外有音”。语文教学就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杨永 《语文知识》2016,(6):79-81
困囿:得“意”忘“形”和“形”同虚设 “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圣陶先生曾一语道破语文学习的真谛,也切中了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要害。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中重视学生体验的理念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恢复"人性"的活力,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往往局限于"言语内容"的层面,有意无意中忽视了对"言语形式"的重视,使阅读教学滑入"重言语轻形式"的危险。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言语形式"的体验。阅读教学可让学生从比较差异中感受、体会详略中欣赏、研究反常中感悟到"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清晰目标、明确重点、以学定教"作为有效教学的箴言,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还原语文的本真。一、充分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学教学富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学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当我们细品这句话时就会发现,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只有引导学生探究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内容的思想情感,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才能达到"文言相生"的教学效果。出于对注重语言形式会导致人文失落的担心,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有意无意地偏向于文。其实不然,语言的精致就是思想的深邃,若只重于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