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创设】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采访时,有三处引用了古诗、古语,其中之一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写作导航】“取火”句出自刘安的《淮南子》,  相似文献   

2.
【文题创设】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采访时,有三处引用了古诗、古语,其中之一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写作导航】“取火”句出自刘安的《淮南子》,  相似文献   

3.
自西汉刘安及其宾客所著《淮南子》一出,许慎、高诱首发其微,分别为《淮南子》作注。尤其是高诱注,经时久远,杂许注流传至今,为今传《淮南子》最早的权威注本。其注总的来说既精且博,名物训诂,颇为通洽,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疏略失当之处。历代学者对高诱注陆续做了不少考订工作,以裨补缺漏,有供读者明旨达意之便。我在读《淮南子》的过程中,对高诱注失误之处,亦小有发现。今从三个方面举例献疑,以供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高诱注是现存最早的《淮南子》注本,是研究《淮南子》的重要资料。高诱注的训诂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不通文例,不明词义,不辨通假等。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高诱注是现存最早的《淮南子》注本,是研究《淮南子》的重要资料。高诱注的训诂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不通文例,不明词义,不辨通假等。  相似文献   

6.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7.
东汉高诱所作的《淮南子》注本为研究《淮南子》必读之书,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对《淮南子》一书作了非常精审的考释校勘,同时也对部分高注提出了质疑。本文以王氏对高注的分析说明为出发点,探讨王念孙在训诂方面所体现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归园田居(陶渊明)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方,罕见有注。林庚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方,傍”。此视“傍”为本字(古音方傍同属阳部),则“方宅”指“傍着宅屋的田地”,虽可通而殊为曲。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诗一百首》“方,四周”,勉强为之求通,则“方宅”指的“屋宅四周的田地”。窃谓“方宅”田宅也,较为便捷。《淮南子·本训》“戴圆履方”,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天在上,故言戴;地在下,故言履。则句意:自足拥有田宅十馀田,其中草屋八九间。  相似文献   

9.
去年《中国语文》第四期上刊载文安朗先生《说“燧”》一文,惩于“燧”字“现有辞书只有两个义项:1.古代取火器;2.古代告警的烽火……这些义项对现代汉语来说是足够用了,而对古代浩瀚的典籍来说,就嫌少了一点。”于是游目册府,自出机杼,得八义项焉。此诚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治学正需要这种锲而不合、精益求精的精神。然究其所论,间亦有所未安,千虑一失,容或有之,敢竭鄙诚,以就教于文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镜子发明得非常早。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已经用青铜制作镜子。中国的青铜镜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凹面镜与凸面镜中国古代的铜镜有两种:一种是凹面镜,用来聚焦日光取火,也称阳燧;另一种是凸面镜,用来照人。在《古今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燧,铜镜也,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火出。"根据物理光学原理,我们知道,对于凹面镜,物体在镜子的焦距  相似文献   

11.
烽燧是古代军事通讯设施之一,用以传边警,通消息。白天以烟为号叫烽,夜间以燃火为号叫燧。常于一定距离的高要之处筑台,贮薪草备燃之物,叫烽火台。 亭障是亭与障的联合称谓。实际上亭与障各具有独立意义: 亭:秦汉时边地至内地十里一事,五里一邮。亭管理烽燧报警之事,又称亭燧。它也收纳行人住宿,传迪邮报,故又称驿亭。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元代洛阳人,《元史》本传:“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可知十八岁以前,他一直跟伯父枢居于苏门(今河南辉县),所以,姚燧的语音当为元代中州的“正音”。燧生前不以诗特出,其文刚称雄一时;后期位尊官显,文名更炽。元人吴善《牧庵集序》中言:“即我朝国初,最号多贤而文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一书的古今取向比较复杂.从坚持道家自然主义道论思想出发,《淮南子》在其具有总论性质的篇章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崇元古倾向,故而其文艺思想也体现出与道家文论思想相一致的一面.但是在具体论述“事”“物”的过程中,《淮南子》又抛弃了论述“道”“术”时的古今取向,推崇圣代、主张乘时应变,从而对儒家思想及其注重教化、重质尚实的文艺理论进行了肯定和实际践行.而《淮南子》“通古今之事”而求治的编撰思想与目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在古今观念及文论思想上的这种矛盾.由此,其古今取向更能反映出《淮南子》对先秦诸家尤其是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综合性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和原始崇拜,《淮南子》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足可与《山海经》相侔。譬如,在古神话和原始宗教中都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两性同体”崇拜,《淮南子》内便有此类资料,此书《精神训》谓:“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所谓“两性同体”崇拜,是介乎女阴崇拜和男根崇拜之间过渡时期的生殖器崇拜。“两性同体”(androgyny)即人类里的畸形人——“阴阳人”(hermaphrodite)。周予同先  相似文献   

15.
丈人·夫子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这里有“丈人”“夫子”两个称谓词。“丈人”即老人,此盖取义于持杖。老者必持杖,崔瑷《杖铭》:“年老力竭,非杖不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然则“丈”通“杖”“丈人”犹言“杖人。”按照社会礼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万物莫不尊道而重德”的价值主张,进一步提出了“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念.《淮南子》将养生与修仙得道有机地结合,在炼食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了豆腐,从此豆腐文化誉满天下.在营养饮食方面《淮南子》中强调“食者民之本也”,主张均衡营养,适时养生.《淮南子》养生术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燧皇陵,即燧人氏陵。燧人氏在三皇五帝中位居三皇之首,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从而开创了人类走向文明的新纪元。燧皇陵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丘火文化景区,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华商大道与平原南路交汇处北200米。燧皇陵经多次修复、扩建,目前占地440多亩,燧人氏墓冢呈方锥型,长、宽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两侧有龙凤麒麟等石像生,周围有松柏环绕。  相似文献   

18.
《窦》剧中人物姓名尽属虚构,固不待言.但冤杀孝妇事则自古流传,由来已久.世人但知西汉有“东海孝妇”故事(见《汉书·于定国传》,乃定国之父于公为狱曹时所见到的事件),不知最早实见于《淮南子·览冥训》,所谓“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把齐景公的楼台都给击塌了)”.《文选》李善注引东汉许镇《淮南子注》,稍后高诱注《淮南子》,更就许说而言之益  相似文献   

19.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20.
从《淮南子》高诱注以本字标音和以他字标音两个方面,对其标音作一番梳理,以了解此两种标音方法的得失,以及对高诱标音中的本字与标音字之间的声韵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