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亮  姚萍  李秀 《高教研究》2006,22(1):76-78
城市由产生发展到现在,成为了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它的历史遗迹和现代城市的建设活动,都是人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意识的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着人类的改造活动,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于是不同时期的城市就有着不同的风格。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思想上经历了从最初的“物”到早期的“神”,又从“神”向“权”的转变,再从“权”向“人”的发展后,最后回到“物(自然)”中。相应地,城市的发展在人的思想支配下,也由开始的“自然城市”到最后的“自然城市”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1.人——物关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一直严重地依附自然,从而形成人类最初的思维是偏于"天人合一"的自然思维。但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开始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人开始由崇拜外部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的理性和技能。在这种背景下,人开始以自然的主人面目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在此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起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  相似文献   

3.
神话与史诗神话与史诗有着血缘关系,在人类由蒙昧向文明迈进的临界点上,史诗对神话的反拨一方面标志着神话的终结,①另一方面而传达出关注自身历史的要求。人类因恐惧发现宇宙万物的神秘属性,经过确证,普遍承认着万物有灵,造神的最初成果集中在自然神方面,这时候的神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关系是平等的。但是.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春秋代序、日月交递,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因果关系往往引起人的困惑,因困惑引起惊悸,因惊悸触动心智活动的能力,随着认知程度的加深,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不但建立了,而且支配神与被支配神的意念也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是一个中国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的动荡时期,出现了思想上百家争鸣和军事上列国纵横的局面.先秦军事法律思想中,又以儒家和兵家主张重民、爱兵,以"仁"治理人民和军队为代表.但是在这一神权向王权过渡的时期,这些看似人道思想的规则又存在其目的性和片面性.因此,虽然先秦时期的军事法律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人道思想与人道规则,但终究未能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贫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严重,有碍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为习惯是受思想支配的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青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和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的价值回归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及其价值取向源于人类对经济、政治、社会、自然以及自身发展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表现在以神为本、以君为本、以官为本、以民为本、以物为本、人本主义、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想及其价值演变之中。而在“由官到民”与“由物到人”双重转变过程的交汇点,现代政府管理的价值终于回归于“以人为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持续与可治理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崭新的政府管理的价值观、方法论和模式选择,也是渐进式改革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完善自身,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观也就应运而生。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自然观,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明的进步,环境哲学也便提到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日程上来。本从传统自然观的缺陷入手,分析了从传统自然观向环境哲学迈进的三种“价值审视”,并就可持续发展观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贫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严重,有碍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为习惯是受思想支配的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青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和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付永 《文教资料》2007,(35):89-90
殷商时的至上神称为"帝",西周及以后称之为"天",在至上神"天"的形成过程中,"帝"的出现是人们上帝观念由氏族神到"天"的神性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神性观念。在"天"的至上神观念形成过程中,神灵观念先由氏族神到"帝",然后扬弃了帝的神性观念,至此神性观念的确立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信仰对象的基础不是由氏族神,而是由自然神信仰而来的"天"的至上神观念。这种转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有着和西方哲学本体论思想不同的特点,这种区别从各自神神性观念的基础来理解,我们才能得出更令人满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法国启蒙学者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恰恰相反,人是生而不自由的。由于生产力低下,远古时代的人类处处受到自然的制约。当人处于自在状态时不会感觉到,但一旦进入自为状态,也就是说人类从必然王国开始向自由王国进发时,他们就发现自己实际上处于无所不在的罗网之中。这种使他们无法解释的支配着自己的神秘力量,是一个比任何神祗都更令人敬畏的神,她的名字叫"命运女神"。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社会思想中,"以人为本"直接对立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先是反抗"神本"的宗教桎梏,后是反思"物本"的社会异化.中国社会思想对"神"敬而远之,反对人为"物"役,社会价值取向不以"神"或"物"为本.中国思想传统"唯人为贵",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有着深厚的人本资源.当代中国社会的以人为本,既要开新本土的人本传统,又要借鉴西方社会的人本经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的首要任务是端正自己的态度.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初期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自然界慷慨赐予的,即使是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农业、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原材料和环境条件仍然是自然界提供的.但是,人不仅习惯了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还在思想意识深处把自然界当作了敌人,动辄提倡向自然抗争.攀上一座高峻的山峰或穿越了一片起伏的沙丘,就宣称"征服"了这座山或这个沙漠;排干沼泽地暂时种出了庄稼,叫做"战胜"了沼泽;围海造田、围湖造田、滥垦河滩地等也被渲染为向自然开战的战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发展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再到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这几个阶段,凸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没有善待自然的恶果.人类在竹出惨重的代价以后开始反思,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谢自然、人亵自然、人胁自然、人协自然几种关系.正确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处理得当,有助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意识和法律制度需要创新,社会科学研究也需不断创新。在社会发展中,需求和竞争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的需求层次的递进,人类的主导竞争手段遵循从劳力到暴力、到权力、到谋略、到财富最后到知识的演进过程。相应地,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六种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为劳力社会、暴力社会、权力社会、谋略社会、财富社会和知识社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过程,深化认识其精神内核和发展趋向,指出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源头为古希腊文学,其在古希腊文学中经过从神到英雄再到人的三个发展阶段;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内核为自由,是人对其本质的遮蔽物的反抗和不妥协的批判态度;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对峙对象由自然到神再到物,直至对峙对象消解这四个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同样经过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阶段。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现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中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契合现代性反思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追求和谐的美学境界、倡导回归的追求路向构成了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现代性倡导,和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泛滥,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向自然的回归等理念无疑具有后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时期"以形写神"观点的提出,从隋唐五代时期"形神兼备"思想的盛行到宋元后文人画中"得意忘形"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绘画最终确定了以表达自我情感为主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阐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18.
文本(text)一直是诠释学意义的,它伴随着人类的无知而诞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人到神,由神到人,由人到人。其外在表现为语言、使者、文字。由人到神的阶段透露出人类本性的无知;由神到人的阶段预示着人类个性的解放、智慧的开启;而由人到人的阶段进一步昭告着人类的无知。文本一方面暗示人类的无知,一方面又尝试着将人类从无知中解救出来。在教育领域,文本已蜕变为教材或者课本的代名词,充斥着教育的门面。教育,以教材所是为是,所非为非,继而好像承载着人类知识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教育因文本的介入,正上演着一出"无知"的游戏。  相似文献   

19.
从制冷技术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出发,论述了技术的双重后果,并进一步论述了人类不仅要借助技术手段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同时还必须通过技术活动去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减少或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思想意识的变化必然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从而形成不同题材的作品,这些就会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本文试就西周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颂诗、宴饮诗和怨刺诗三种不同内容的作品,研究西周社会主导思想的变化:由对神的崇拜逐渐转移到对人的主体作用的认识,即神性的褪去和人的作用的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