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私的疗法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所谓“自私”,就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从程度上来看.有轻重之分。轻微一点的自私心态是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讲公德;严重的自私心态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顾一切地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甚至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利己"经常与"自私"结合在一起作为同义词使用,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存在对个人权利漠视的传统和泛道德化评价的现象,因此把利己作为一种与自私的道德评价一样的消极价值。从理论上说,自利与利己并不是伦理上消极的德行,虽然极端的自利与利己是"自私自利"的消极的伦理品行。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的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其实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在自然和社会领域自发的力量,是蕴藏在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内在的自然伦理秩序。在社会道德领域,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它诱导到全社会利益秩序,自发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分配。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是亚当·斯密哲学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教育》2010,(7):21-21
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不择手段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铤而走险。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那么通过下面的测试看看你有没有自私心理吧。  相似文献   

5.
"合理利己主义"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但这要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基础上。该理论强调个人与社会、他人相统一的利益,通常会与合理利己的概念相混淆。因此,本文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辨析合理利己和"合理利己主义"伦理思想,得出合理利己和"合理利己主义"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以及后者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斯密的《国富论》论述了国家增加财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人们追求财富的动机,即人的利己性.斯密认为利已是人的本性,但是利己不同于自私,利已往往要通过利他才能实现.市场机制是利己与利他的中介,利己会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利已与利他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认为在国内政府要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国际上要展开自由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原则成为贸易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自私是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社会关系。它有两个辩证统一的基本特点:客观上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主观上有利己思想的支配。各种人性自私论都以对自私概念的错误界定和理解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我们只有首先抓住这点,科学理解自私的实质和特点才能真正认清人性自私论的错误。无论要认识自私,还是要真正把握自私的实质和特点,都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私与自利     
长久以来,自私与自利一直被混淆使用,意味不明,在使用它们时,多少会引起整个句子的句意变化。本文从自私与自利的概念,属性和利益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自私与自利的不同之处,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和使用这两个词语。并且探讨了自利与利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10.
张日华 《新高考》2006,(2):11-12
首先来分析一道2005年高考政治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参考答案:(1)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讲诚信体现了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是利人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会得到尊重,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诚信不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有利于自己。(3)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题中观点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治体制问题,西方“民主国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党专政的体制是独裁和专制的体现,而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是选举政治和金钱政治,是有钱人的民主;其分歧的根本,在于人能不能克服自利本性,愿意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通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表现,类推人在社会中的表现,从而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可以克服人的自利本性,解决政治体制难题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性是否自私的争论由来已久。如果人性是自私的,那么人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应当利己,或者说利己是必然的,提出任何其他的道德要求都不符合人性,而且也由于它们不符合人性而徒劳无功,显得荒谬可笑。那么人性到底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问题在西方学者那里也有很多争论。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英国应用哲学学会主席、赫尔大学哲学系主任、伦理学教授布伦达·阿尔蒙德在《探索伦理学》一书中表述的观点,她在书中对人性自私以及由此而得出的人应当利己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布伦达·阿尔蒙德是A.J.艾耶尔的学生,是英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曾在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问题”的再认与消解,试图说明经济人出于利己动机的市场交换行为,能够促进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达到共赢的效果,力求揭示正确对待“亚当.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按照利益最大化和博奕均衡的原则,在一次性博奕中,人们倾向于选择利己行为,在多次博奕中人们倾向于选择合作行为。道德教育本身具有功利色彩,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该正视人的自利性,构造道德成长的重复博奕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商品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利己与利他的矛盾中,因此,从理论上弄清利己与利他复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对于和谐社会生活,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一、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历史发展在极其低下匮乏的原始经济基础上利己与利他是自发统一的。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这时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生产不管是采集还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哲人和贤达在这个有永恒性的问题上进行着无休止的争论。本文拟就人的利己行为、利己心理和私心产生的根源作深入探讨。 (一) 英国的动物行为生态学家R·道金斯在1977年写了一本叫《自私的基因》,(我国科学出版社已于1983年出版了中译本)。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  相似文献   

17.
经验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它强调一切知识和认识都靠人的感觉和心理而得来,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经验论反对可知论,并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它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自身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而当人的这种指向感觉和心理的行为达到了人类感官的满足时,这种行为便是合宜行为。每个人的行为既然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心理和感觉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就说它是人们的自愿行为。所谓自愿行为,即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不受其他人或其他因素的干涉,甚至可以否定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只能知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无法知晓其他人的感觉和心理、快乐和幸福,同时他人也无法知晓我们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在利己之心的驱动下,人们就会选择尽可能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即趋利避害,而且这种趋利避害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自私的人应该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一种感觉和心理的相似性,即"同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产生了。每个人在交换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从而社会利益或社会正义便得以实现。这便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但既然有利益交换,就避免不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双方就需要放弃个人利益,寻求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即"共同尊长"来仲裁,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所允许的国家形式,即最高裁权机构。  相似文献   

18.
喜悦 《小读者》2010,(4):70-70
合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放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短视和自私的缺点,不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考虑,缺乏分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自私的代价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20.
自私的伤害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