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评价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评价期待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对小学生的习作评价要采用什么方法呢?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习作教学实际做出实践探索,对评价形式、评价活动、评价语言、评价动机等因素展开研究和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习作指导和启迪,为习作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助力学生习作的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蜜蜂每酿一公斤蜜,要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要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出好习作,也像“采蜜”、“炼镭”一样,应当有丰富多彩的素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一、观察积累法。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习作时却往往空洞无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观察不得法。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出发,着力于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使万事万物汇入学生笔尖。一是引导学…  相似文献   

3.
赵莉 《教育革新》2006,(6):66-67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北师大版语五年级上册中提到了学生自评习作的方法。这是把学生自评的过程看作学习写作的手段。学生应当成为写评语的主体,在写评语的过程中,练习辨别是非、正误、美丑,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从此出发,我们尝试着在学生作中进行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重视评价过程,重视在评价中提高。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自评、互评、交流、修改、师评。这五步评价方法,一改过去只有教师作为习作的主裁判一厢情愿的作出评价的情形,充分的展示了作为习作的主体——学生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4.
王君香 《考试周刊》2010,(12):67-67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是一大难题。一学期八篇作文,一周一篇日记。学生一篇篇地写,教师一本本地阅:学生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教师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可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甚微,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不断反思.认为不能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习作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而后我大胆实践,在评价学生习作方面勇于改革、创新,采取多元开放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习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小学习作评价应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陈雪黎 《教师》2011,(6):71-71
作文的评价应该是是一种带有成长性的评价,作文评价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评改顺利进行,而不是评价学生一时的习作水平的高低。那么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习作成功的喜悦,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产生写作的兴趣?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徐文玲 《甘肃教育》2014,(22):84-84
正快乐习作就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主动地写作,积极主动地评价,使快乐始终贯穿于习作教学中。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农村学生乐于写作,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美丽,享受习作的快乐呢?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作了以下的思考和探究。一、习作教学的困境1.习作教学未架起素材与表达的桥梁,学生不会写。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在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习作评价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对于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教师批改过于“细致”。许多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越俎代庖,按照自己的喜好,用“高雅”的改笔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加拔高。二是对学生写的周记或小练笔,教师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  相似文献   

8.
一、转变评价观念——由传统走向开放 1.淡化习作,关注学生。批改作文是习作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传统的习作批改往往是教师不知疲倦地“精批细改”,可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作文背后的主人——学生,而习惯于以成人的目光、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情感来进行作文的批改,把自己当做“主审官”,不合心意则大笔一挥:“差”“不合格”“重做”等。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习作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耗时费力但成效不大的难题。我们常见的情形是这样的:有的教师,尽职尽责,辛辛苦苦给学生的习作左批右改,写上大段的评语,再给上分数或等级,学生或心存感动,认真拜读,或只关注成绩,之后,无论是评语、分数、等级,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劳付之东流。有的教师因时间、精力等原因,对学生的习作只草草图划一二,给个成绩应付过去。学生的习作评价,多多少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析苦差事。  相似文献   

10.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作训练的中间环节,它兼有评价习作和促进发展的双重功能.习作评价不应该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简单地为一次习作训练画上句号,而应当成为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新起点.那么,习作评价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1.
在习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习作指导方面有四个环节:指导、习作、批改、讲评。还有的教师在习作指导方面只有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那么要指导学生写一篇习作究竟有哪些环节呢?一次完整的习作指导过程应该包括八个环节:作前预习—作前指导—学生初写—初次修改—教师批改—讲评赏析—再次修改—定稿誊写,大概要3~4个课时完成。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感到身心俱累.学生却常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总是绞尽脑汁.费尽心力才写出一篇.但结果却常常是令人不满意。尤其是习作评改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许多地区依然延续着“生写师改”的老套模式。而一些教师往往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成人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评改学生习作.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收效甚微.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习作批改更具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浮华汰尽显本色,简简单单学语文:多背,广读,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规律。三个规律中为之重点的就是"写"。"写"可以让孩子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而评价是学生习作中一个不可小觑的过程。学生习作后及时有效的获取评价信息是学生获得再次习作的内在动力和催化剂。本文针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评价方式的落后、无效。基于这个原因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措施:尝试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化习作评价方式,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评价"成为孩子习作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把日常的习作变成一种习惯的话,习作教与学就不会让教师和学生头疼了.习作训练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要求是,教会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往往只见“文”而不见“人”,教师眼中多的是如何找出一些缺点来给习作减分,却少有找到优点给加分的.许多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本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下功夫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进行习作评价,便能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一、习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定性多——缺少建设性 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没意义”“不具体”等评语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习作评语中。反过来想想,我们教师的评语是不是也“太平淡”“不具体”“没意义”呢?可以说,很多的评语建设性的意见少,指导性不强,使学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7.
习作的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传达教师对学生之爱的平台,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那么,教师怎样写评语才能使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浓,能力提高更快,让学生的习作个性飞扬,进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呢?  相似文献   

18.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自我评价—初次修改—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二次修改"的多元化习作评改模式.教师通过编制评改表格,教给学生评改方法,指导学生自评自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改互评,在多元化评价中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这样的习作评改模式实现了评改主体多元化、评改方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生写师改"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习作评价、修改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9.
习作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习作的简单评价和指导,更是一次以文章为载体的师生良性交流,有时甚至是一次难得的因材施教的机会。所以教师的习作评语不仅要在写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进行人文引导。变理论说教为情感交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话,变单独作业批示为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习作批改,学生没有获得多大的益处,老师却累得苦不堪言。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习作评价,利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使学生体验习作乐趣,档案袋评价方式让学生享受习作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