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是明清之际极富才情的通俗文学作家,在小说、戏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特殊的生活经历使李渔选择了通俗文学,复杂的思想意识让李渔接受了喜剧艺术,强烈的创新精神最终使李渔的“自为一家”变成现实。李渔独特的小说艺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由俗入雅的文人化进程,代表了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篇尾"是话本小说正话故事结束之后的附加成分。作为话本小说体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尾"的价值就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合涯际,弥纶一篇的煞尾功能。据综合考察,话本小说"篇尾"的煞尾功能主要有三种:补充功能、评论功能、劝诫功能。  相似文献   

3.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4.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 ,在全书整体结构体制和单篇结构体制上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这种变化与李渔标新立异的个性、过人的创造力、特殊的小说观以及话本小说文人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山海经>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中国古代小说初具规模是在魏晋南北朝,其标志是小说由写事转向写人及其性格特征为主.代表作是志怪笔记小说<搜神记>和志人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这也是文言小说的第一个高峰.中国古代小说真正成熟是唐代传奇的出现与繁荣.唐传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是文言小说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出现了话本小说,它是民间说书人讲史或演说的底本,也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策略,“敷演”的基本标志是运用讲述口气、采取渲染笔调,并达到一目了然的接受效果。其中,叙事干预和额外藻饰是“敷演”叙事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拟话本,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代表了清拟话本文人化的一个发展方向。以李渔的拟话本为代表,话本小说的主流一改通俗化的特点,朝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包括完整的艺术体制、结构故事的编织技巧、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魅力。从这些探讨中,可以看到话本小说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它开拓了中国近代小说美学发展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条,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话本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大事,可以说带有“小说革命”的性质,“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说到“变迁”,就应该蕴含一个比较的意义,笔者仅以唐传奇为背景,梳理话本小说“革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体,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通过对《无声戏》中"节妇"这一文化现象的探究,期望使人们对于话本小说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对古代文化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李渔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认为该观点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小说体制有所不同,白话章回小说的源头应为宋元话本,文言古小说的源头则是汉代方士的秘籍。  相似文献   

15.
整体沿袭与局部调整--简论李渔短篇小说之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短篇小说的体制较前代拟话本小说有所不同,在入话、诗词韵语和叙事口吻等方面均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未触及话本小说体制的根本,因此其突破意义有限。李渔个人的求新思维与保守的总体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视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中"篇尾"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这一特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史传、楚辞、传奇、变文等文学类型的篇尾结构形式。在话本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三言"作为代表作品,编著者冯梦龙将篇尾改造成为由"说白,引导词,韵语"三部分构成的规范化结尾。  相似文献   

17.
《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旨在"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他继承了传统话本小说的教化传统,但李渔平生思想,既有开明之处,也有陈旧可批判之处。因而书中的教化思想既不可尽信,也不能尽数舍弃,需细细分析摘选而后再做评断。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十二楼》的教化意味,研究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渔小说创作理念首先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尚奇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评点当中,也渗透在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的创作之中,从而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尚奇观。其内涵包括的“尚奇观”是包括“非奇不传”、“常中求奇”、“新奇同质“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尚奇观”,有助于对李渔小说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与李渔皆系话本小说代表作家,且言情题材均为两人创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晚明主情思潮的代表人物,冯梦龙热烈地颂扬"深情",充满理想色彩与浪漫情怀。而李渔则对深情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并将关注点由理想拉回到现实,忠实地叙述了爱情幻想在现实社会的受挫,并提出"慎情"思想来指导人们应对残酷的现实,这正是李渔小说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戏曲论著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