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浓度为119.2mg•m-3。PM2.5年日均浓度为68mg•m-3。PM2.5与PM10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M2.5/ PM10日浓度比值范围在0.31-0.95间变化,平均比值为0.62。OC和EC浓度分别为20.4 mg•m-3和4.0 mg•m-3,其相关性不好表明碳的来源复杂。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各季OC的 37.1%,45.8%,58.0%,44.7%,表明杭州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以大气中的PM10 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冬季在北京市范围内设立了5个功能区(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 和PM2.5污染比较严重,不同区域的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为:交通干道区>工业区,郊区>商业区>居民区,且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同于PM10;气象条件稳定时,PM10 和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变化情况;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风力的增强而降低,随逆温层的生成及增强而增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区2002年至2006年的空气质量资料,结果表明杭州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10。PM10和PM2.5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双峰型”日变化。PM10浓度与天气系统相关性研究表明,在高压控制时容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在东风带系统出现时PM10的浓度较低。在较长时间的稳定天气条件下霾、轻雾等天气现象对PM2.5、PM10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2006年3月22日至9月22日,使用Mini-vol便携式气溶胶采样仪,在西安市高新区进行大气气溶胶(PM2.5)观测研究,并用被动式采样器Ogawa采集NH3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NH3的浓度变化,结合大气SO2、NO2浓度数据,对西安市春、夏季气体及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西安市春、夏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42-、NO3-和NH4+组成,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1.68%、7.52%和5.62%;PM2.5整体偏酸性;NH3与水溶性NH4+, SO2与水溶性SO42-,NO2与水溶性NO3-的相关系数都不高,西安大气中硫酸盐,硝酸盐以及铵盐气溶胶的形成受到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行研制的空气动力学粒谱仪(APS: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和颗粒物质量监测器振荡天平(tapered element oscillating microbalance TEOM)测量了合肥市郊大气气溶胶的粒子数浓度与质量浓度。在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利用粒子数浓度谱获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谱的经验公式。同时分析了合肥市初夏PM2.5的质量浓度在PM10的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以及PM10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以期对合肥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NASA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AOT与北京市清华园PM2.5质量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AOT和PM2.5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二者的日均值相关性在冬半年要明显低于夏半年,说明二者受到季节的显著影响.利用相对湿度和气溶胶标高等气象条件进行校正后,AOT与PM2.5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MODIS AOT可以作为监测PM2.5分布以及传输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使用不同固体燃料、不同炉具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调查,监测了三个地区室内外颗粒物(PM2.5、PM10、TSP)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农村地区使用固体燃料导致的颗粒物污染浓度因季节不同(取暖期与非取暖期)、燃料类型不同、使用炉具不同有很大差异,其中在炉灶内使用薪柴作为燃料,产生的PM2.5浓度最高,日平均浓度248.55μg/m3.在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以煤炭、薪柴、电或者天然气为混合燃料,对比颗粒物污染水平,取暖期高于非取暖期,且均高于国家规定的室内排放标准.控制该区域室内空气污染,应从厨卧分割、改进炉具、推广天然气等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石家庄市秋季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垂直分布和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众径为0.2μm~1.0μm,比表面积为3536.2~4396.06 m2/kg,PM2.5/PM10高达71.28%~81.14%; 细小颗粒物累积百分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PM2.5和PM10累积分布随高度增加呈现出对数增加的规律;采样高度1.5m时中位径(D50)>1μm,大于1.5m时 D50均<1μm。不同高度降尘的比表面积为336.55~790.06m2/kg,PM2.5/PM10为19.46~22.47%,D50为9.66~13.78μm,D98在34.93~53.48μm之间。  相似文献   

10.
空气状况日趋严重,公众对于PM2.5的恐惧程度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具体在哪些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本文依据大量实际调研得来的数据展开分析,真实反映PM2.5公众恐惧度,加以科学分析,旨在为政府建言献策,为空气治理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33-2012,基于保定市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2个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各因素的权重,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明确保定市各个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保定市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是PM10,其次是NO2和PM2.5。最后应用所建立的2个模型对保定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空气质量为良的与实际一致的评价结果。模型的建立为保定市制订治理环境污染的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乌海市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主要的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其PM2.5浓度变化特征、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尚不清楚。基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actory,CWT)等探讨乌海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路径是乌海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乌海市气流在春、秋、冬三季均来自于西北长距离输送,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97.96~151.33μg·m-3,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主要的输送路径,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87.11~96.88μg·m-3。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源自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区;春、秋两季PM2.5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局部地区。PM2.5重污染期间,其主要路径来源于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处、新疆东部零星地区以及乌海南部地区。这些结果说明乌海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荒漠区,因此,防风固沙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技术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乌海市和西北干旱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探讨冬季兰州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5—12日采集兰州城市大气PM2.5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和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8μg/m3和22.71μg/m3.降雪是EC和OC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EC和OC的相关系数达到0.98,表明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来源相对简单且基本相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是3.26μg/m3,仅占OC含量的14.4%,揭示出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OC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有最主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选择200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结合“五一”长假前后参观游客数量的变化,对莫高窟室内外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污染气体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加强连续观测,获得了莫高窟室内外大气环境污染的初步数据。在观测期内,室外、非开放窟[320窟]和开放洞窟[257窟]大气TSP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38.4 μg m-3、228.5 μg m-3和286.4 μg m-3。TSP中水溶性离子分析表明,Ca2+、SO42-、Na+和Cl-是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组分,且室外水溶性离子浓度高于窟内水平,长假前后水溶性组分浓度有明显变化。碳气溶胶分析显示,开放洞窟相对于室外和非开放窟具有较高的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获得了研究区NH3和气态HNO3的浓度水平。游客数量对TSP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浓度,碳气溶胶浓度和污染气体均有显著影响,旅游高峰期污染物质浓度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005年呼和浩特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年月均值及各时期日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得出:[1]年月均值变化呈采暖期污染最重(因沙尘影响4月份PM10污染浓度值最高).首要污染物是PM10其次为SO2,NO2污染最轻;[2]冬季、采暖期和全年小时均值变化曲线PM10和NO2是双峰双谷型,SO2呈现三峰三谷型,其他时期日内小时均值变化曲线稍有不同;[3]全年污染最重的是冬季采暖期,污染最重的两个时段是7:00-13:00:和20:00-24:00;针对上述规律提出三个新的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于2004年~2005年采集厦门市三个代表性季节大气气溶胶PM10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离子色谱、热光碳分析仪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浓度呈现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二次离子SO42-、NO3- 与NH4+ 占到近40%;总碳TC浓度占21%;Al、Si 、Ca和Fe等地壳元素仅占总质量浓度的13%;海盐离子占7%,二次离子污染是影响厦门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在2006年5月于济南市城区进行大约两周的观测。小于200nm的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0500个/cm3,超细颗粒物在PM2.5个数浓度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95%。凝结核模态与埃根核模态颗粒物在大气环境相对清洁、高温度和低湿度环境下浓度较高,可能主要是由气态前体物在光化学作用下的均相成核作用及异相凝结浓缩作用推动的。颗粒物个数及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日夜变化研究表明:超细颗粒物的前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粒径大于200nm的颗粒物可能来源是交通扬尘污染。  相似文献   

18.
SO42-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形成过程受到多个因子的影响。本文利用高频的自动在线分析系统连续观测了采暖季北京大气中的SO42-与硫氧化率,并探讨了它们与气态前体物、氧化剂、气象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采暖季SO42-仍然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SO2显著线性相关,燃煤仍然是采暖季的主要污染来源;非污染期的SO42-来源于远距离输送的老化气团,硫氧化率高,O3浓度的增加对SO2的转化有促进作用;污染期SO42-来源于局地的一次排放,硫氧化率低;整个观测期内风速对颗粒物中SO42-浓度影响较大,温度、相对湿度与SO42-和硫氧化率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区大气污染物“周末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13年北京市城区1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大气污染物的"周末效应"及O3出现"周末效应"的原因.结果如下:SO2的日变化规律为单峰型曲线,在上午11:00出现峰值;且周末SO2平均小时浓度均高于工作日浓度,一天内的平均偏差为15.57%.NO2的日变化规律为双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08:00和22:00;且在00:00—18:00之间,周末NO2平均小时浓度高于工作日,一天内的平均偏差为7.50%.PM10和PM2.5在工作日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双峰型曲线;在周末为波浪型曲线,且周末平均小时浓度均高于工作日浓度,一天内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7.84%和20.22%.北京市城区O3的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型曲线,在16:00出现峰值.O3的"周末效应"表现为11:00—24:00之间周末O3浓度高于工作日,且各前体物的浓度也高于或接近工作日浓度.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O3抑制阶段,周末NO浓度明显低于工作日浓度,导致NO对O3的抑制作用在周末要弱于工作日,有利于O3的生成;原因之二是前体物CO浓度在周末升高,促进了O3的生成,导致O3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12月于华东理工大学某实验楼楼顶利用浊度仪对大气散射系数进行监测,同时采集获得PM2.5质量浓度,分析其成分组成和不同季节散射系数日变化特征、散射系数与PM2.5的相关性,以及大气能见度与PM2.5成分的幂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散射系数秋、冬季较高,夏季最小.日变化特征在6:00和18:00各出现1个峰值,秋、冬季晚高峰较显著,夏季日变化较平缓;4个季节比较,PM2.5质量浓度与散射系数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春季大气能见度与PM2.5中二次离子呈显著幂函数相关性,夏季能见度与EC相关性显著,秋季能见度与有机物和二次离子均呈显著性幂相关,冬季能见度与各组分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