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使用清华大学2007~2016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的全样本数据,检验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年内,博士毕业生累计学术职业率存在显著学科差异,由高至低分别是人文学科(79.1%)、理学(69.0%)、社会科学(59.2%)和工学(54.5%);十年内,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理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出现短期下降后回弹,主要表现为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下降;工学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稳中有升,前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上升,后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高等院校就业比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全国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据,分析我国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及趋势。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比例逐渐升高,到高校工作的比例增长较快,从事教学与(或)科研岗位的比例持续上升。与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理学、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较低,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待业比例最高,理学、工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调节,有效解决并防范了博士供给过剩问题。在供给侧,通过动态调节博士招生数量、提高海外留学生比例、鼓励博士多元就业等措施,既合理控制了国内博士供给数量,又提高了博士供给与就业需求的区域、学科和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在需求侧,通过扩大博士后招聘数量、提升非终身教职比例,扩大了学术性岗位的需求数量和博士就业的层级弹性。建议我国通过提高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博士可迁移能力培养、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建立博士培养过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博士毕业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也是企业研发的重要力量。基于2016年中国13所高校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和实际比例均不高。对于理工农学科背景的博士生而言,男性和在读期间获得过专利的博士生更倾向于去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博士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数量更低。此外,到企业就业的博士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较低。与到其他部门就业的博士相比,到企业就业的博士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比例显著更低。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博士到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4届代表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及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建议未来应重视做大做好中西部地区博士后工作,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省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省域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校教师简历数据,以97134条国内博士学位授权院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从博士来源看,各地区博士中本地区籍贯学生占比最高,各地区学生均倾向于在本地区读博;从博士就业去向看,各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特征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相对东部地区低,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博士就业区域差异来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相对更多;从博士就业地域分布趋势来看,在1996—2020年间,随时间推移,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趋势逐渐增强。在博士就业区域分布失衡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各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特征与差异的调查分析,重视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探索高层次人才良性流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就业出现了不同于70年代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就职于非学术性机构的博士人数显著上升;其次,博士就业的流动性下降;第三,对博士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使部分博士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留美学生角逐美国国内博士就业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针对博士就业新趋向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不少对策,力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的博士就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在发达国家兴起的“博士后”制度,是为解决博士毕业生就业难题而推出的,这一制度,既给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博士以工作、研究的机会,同时,也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提供了极具活力的研究人才。当前,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外,还必须努力探索面对每年600多万大学毕业生的大学生就业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就业出现了不同于70年代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就职于非学术性机构的博士人数显著上升;其次,博士就业的流动性下降;第三,对博士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使部分博士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留美学生角逐美国国内博士就业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针对博士就业新趋向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不少对策,力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的博士就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3年,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连年上升,但该领域博士毕业生选择继续博士后深造的人数逐年下降,博士研究生出路也渐趋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明晰这一现状背后的主要矛盾,进一步落实有效措施,对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出路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从而保证整个生物医学研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8.
目前煤炭行业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为了帮助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整理统计了该专业近三年招生情况,招生形式喜人,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线50多分,招生规模在80人以上;系统调研了近五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分析了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果表明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其中直接就业率有所下降,读研率逐年提高,出国留学学生有所增加,读研和直接就业的学生比例互为消长;提出了保障就业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2011,(21):26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2009届下降。"211"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10.6%,比2009届(11.9%)下降1.3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5.9%,比2009届(7.7%)下降1.8个百分点。在今年就业明显好转的形势下,可能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  相似文献   

20.
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目的,就是吸引和选拔国内外的优秀博士毕业生。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吸引力,使国内外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来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呢?一、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与硕士生、博士生不同,硕士生培养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并重,博士生培养是课程学习占少部分,重在学位论文,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