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博士毕业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也是企业研发的重要力量。基于2016年中国13所高校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和实际比例均不高。对于理工农学科背景的博士生而言,男性和在读期间获得过专利的博士生更倾向于去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博士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数量更低。此外,到企业就业的博士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较低。与到其他部门就业的博士相比,到企业就业的博士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比例显著更低。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博士到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7.
使用清华大学2007~2016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的全样本数据,检验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年内,博士毕业生累计学术职业率存在显著学科差异,由高至低分别是人文学科(79.1%)、理学(69.0%)、社会科学(59.2%)和工学(54.5%);十年内,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理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出现短期下降后回弹,主要表现为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下降;工学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稳中有升,前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上升,后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高等院校就业比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状况一直倍受关注。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情况看,其在失业群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由于毕业生总量增长迅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冷静地分析大学生待业的主客观因素,应从立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公益性、专业性、高效率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苏州今年将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总量大于8万个,确保待业毕业生、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比不低于1∶2。为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苏州市公共服务部门将提供适合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5,000个,用于解决毕业生就业。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新增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待就业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造成大学生就业总量上的待业,经济增长提供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不足和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造成的结构性待业,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磨擦性待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大学生就业期望不合理造成的自愿性待业。促进待业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毕业生自身四方的协同,但政府和高校应有更多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去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二是去大公司,除此之外,宁可待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中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一九八五年七月开始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截至1992年9月底,先后在全国156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共设立了278个博士流动站,设站领域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等五大门类的42个一级学科。其中高等学校88所,科研单位68个。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激增,高校毕业生中党员人数也逐年增加。自主、灵活的就业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外资企业或境外就业,或待业考研,这也使许多毕业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组之外。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高青年党员素质的需要,是保证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7–2018学年全国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据,从学位论文研究类型的视角考察不同群体特征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基础研究差异。研究发现:六成以上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为基础研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基础研究学位论文比例显著低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工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学位论文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学科,女性、硕博连读、脱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前沿探索项目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更倾向于开展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全面推行,西部地区机械行业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机械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也逐步进入到实质性阶段,但与内地相比较差距仍较大,经调查,造成这种滞后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近几年,机械行业由于受市场调整的冲击,绝大多数企业都经受了设备老化,技术力量薄弱和企业负担重等问题的考验。因此,造成企业对毕业生的接收积极性不高,毕业生对企业的前景忧虑,导致毕业生待业、改行、打工的比例逐年增大。 二、经济负担重 由于经济发展基础低于国家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数字     
就业2004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共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134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由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完成的一份《同济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企业调研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倾向于采用中介机构代理来招聘人才的比例,上海地区仅占0.5%,外地单位仅占1.5%;与此同时,企业对专科学历层次人才需求却仍达19%,仅次于本科学历层次,位于硕士、博士学历层次之上。目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1992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0多万个。2004年,上海市城镇…  相似文献   

19.
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2009年全国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企业、搞科研、谋创业、入军队、搞见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时间要求具体,经费保障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本刊记者为读者带来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知灼见,希望能给我们的读者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0.
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2009年全国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企业、搞科研、谋创业、入军队,搞见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时间要求具体,经费保障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本刊记者为读者带来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知灼见,希望能给我们的读者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