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左静脉直径测量(门静脉CT成像)应用在肝硬化静脉曲张(食道胃底)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门静脉CT成像对肝硬化患者进行筛查,评价胃左静脉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多平面测量胃左静脉最大内径,并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出血组较未出血组胃左静脉最大内径明显增宽,(P0.01),以胃左静脉最大内径6.5mm为出血预测指标。结论胃左静脉直径增宽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门静脉CT成像测量肝硬化患者胃左静脉最大内径,从而预测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现在地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PV)增强检查,分别行门脉期MIP,MPR及VR重建。结果所有患者除有门静脉主干曲张外,胃左静脉曲张40例,胃底静脉曲张30例,食管静脉曲张40例,食管周围静脉曲张20例,腹膜后静脉曲张6例,脐静脉及腹壁静脉曲张5例,5例脾-肾静脉分流,5例胆囊周围静脉曲张,部分4例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5例门静脉栓子形成。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是门静脉高压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部位,范围,侧支循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内镜将组织粘合剂准确地注入胃底曲张静脉内,栓塞曲张静脉,使出血立即停止,达到止血和预防出血的目的。结果内镜下通过注射针注射组织粘舍剂栓塞曲张静脉治疗胃底静脉曲张12例,12例止血成功,止血率100%,曲张静脉消失8例(66.6%),减轻3例(25%),再出血1例(8.3%),发生并发症1例(8.3%)。结论内镜下通过注射针注射组织粘合剂栓塞曲张静脉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具有止血率高,曲张静脉消失率高,再发出血率较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高原地区肺炎患儿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就诊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某三甲医院儿科的100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两组肺炎患儿相同雾化吸入治疗方案的同时,对照组50例患儿接受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50例患儿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肺炎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患儿肺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儿所用时间短,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8%,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肺炎患儿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同时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症状尽快缓解,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产生,促进患儿满意度提升,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部分农牧民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3年来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208例农牧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高原地区部分农牧民中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的原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在中青年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是最主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在老年患者中胃癌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特征,分析急诊内镜止血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西藏大学附属阜康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行急诊内镜及内镜止血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内镜止血治疗应用效果。结果 共21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行急诊内镜及内镜止血治疗患者,13例为消化道溃疡,其中10例给予和谐夹机械止血治疗,3例给予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局部注射治疗;5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及1例胃恒径动脉综合征伴出血患者,均给予和谐夹机械止血治疗;2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给予套扎器套扎治疗。18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2例治疗有效,1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创面过大,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治疗总有效率为95.2%.结论 急诊内镜能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快速明确病因,并进行直接有效的内镜止血治疗,防止复发出血,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教学模式对药理学理论课程教学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级药学专业1班和2班学生进行研究,1班学生采用传统线下教学作为对照组,2班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学生形成性评价各维度及总成绩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学生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成绩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及总成绩及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是否有必要利用网络平台教学选项外,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态度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理学理论课程学习中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情况,探讨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将60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GerdQ评分,HP根除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3个月胃食管反流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GerdQ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t=2.243,P0.05);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χ2=7.2,P0.05);治疗后,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P0.05);停药3月后,观察组有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对照组有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经根除HP后效果显著,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拉萨地区肝硬化患者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征分析,为该地区临床防治诊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拉萨某医院的571例拉萨地区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统计拉萨地区肝硬化的病因构成、并比较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临床特征。结果 571例肝硬化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223例(39.1%)、酒精性肝硬化183例(32.0%)、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09例(19.1%)、隐匿性肝硬化21例(3.7%)、其他病因35例(6.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C级为主,其中C级在不同病因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最常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34.00%),之后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24.00%)、原发性肝癌(19.80%)、肝性脑病(13.50%)、自发性腹膜炎(12.80%)等。其中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肝衰竭在不同病因中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萨地区肝硬化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其次为酒精性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施他宁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分为施他宁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52),观察了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并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施他宁治疗组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施他宁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施他宁能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高原地区施他宁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藏地区28年食管疾病内镜检出率,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窥镜中心于1990—2018年胃镜检查资料,统计食管各类疾病检出率并分析各类食管疾病与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相关性。结果 100858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共检出17种不同食管疾病,检出率最高是反流性食管炎,为9.8%,最低是食管乳头状瘤,为0.03%.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乳头状瘤好发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良性狭窄、BE食管在男女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9,P=0.074);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和BE食管好发于藏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息肉、食管良性狭窄、食管乳头状瘤在各民族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408,P=0.056,P=0.100);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狭窄、食管乳头状瘤、BE食管随着年龄的增大检出率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息肉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P=0.182);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好发于居民(P0.05),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良性狭窄好发于农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乳头状瘤和BE食管在各职业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藏地区食管疾病检出病种与国内数据一致。西藏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国内数据,而食管癌检出率低于国内水平,针对这两类疾病需要深入全面研究;藏族男性、农民易于罹患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等食管重大疾病,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农区需要加强慢病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低剂量阿斯匹林在高原地区具有子痫前期高、中危险因素孕妇围产儿结局及使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常规产检的132例具有子痫前期高、中危险因素的孕妇,根据孕妇意愿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92例,研究组于孕20周之前开始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进行常规保健直至分娩。结果 (1)研究组所生新生儿早产儿1例,发生率2.5%、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发生率2.5%、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发生2例,发生率5%;对照组发生早产7例,发生率7.6%,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8例,发生率8.7%,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6例,发生率6.5%;研究组早产儿发生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研究组胎盘早剥发生1例,发生率2.5%,6例实施剖宫产,剖宫产率15.0%,产后出血发生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5%;对照组胎盘早剥发生2例,发生率6.5%,剖宫产19例,剖宫产率20.7%,产后出血发生5例,产后出血发生率5.4%.研究组胎盘早剥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探究氧疗对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的慢阻肺患者生活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60例高原低氧环境中慢阻肺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氧疗,对比氧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氧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对比氧疗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对比氧疗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后肺部功能优于氧疗前(P<0.05);患者氧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短于氧疗前(P<0.05);患者氧疗后睡眠质量优于氧疗前(P<0.05);患者氧疗后生活质量优于氧疗前(P<0.05)。结论 为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慢阻肺患者实施氧疗不仅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群体的肺部功能,还可以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健脾和胃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中文文献检索CNKI、Wan Fang Data、VIP、CBM;外文文献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21年12月所有严格符合纳入标准的益气健脾和胃法治疗CAG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 5.3软件对主要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操作。结果:纳入22篇随机对照文献,总共有样本量1912名,其中实验组有974例样本量,对照组有938例样本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临床有效率(OR=5.06,95%CI[3.72,6.89],P<0.05)、Hp转阴率(OR=3.72,95%CI[2.18,6.35],P<0.05)、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3[0.17,0.56],P<0.05)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MD=-2.5,95%CI[-3.27,-1.74],P<0.05)、胃脘疼痛(MD=-0.72,95%CI[-1.13,-0.3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 HAPC)是否会增加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方法分析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2016年间随机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随机选择了102例高血压病3级未出血患者资料,选取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 PLT)为分析对象,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两组间统计学差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确定OR值,采用Pearson分析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GB分别为(180.18±38.96)g/L和(149.06±33.82)g/L,标准误为4.59和3.3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LT分别为(180.25±64.00)×1012/L和(215.47±79.43)×1012/L,标准误为7.54和7.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HGB与PLT相关系数r=-0.385,P=0.00,观察组r=-0.461,P=0.00,较对照组(r=-0.251,P=0.01)相关性明显;(4)两组间HGB OR值为1.122,表明HGB升高是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间PLT OR值为0.907表明PLT升高是脑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5)同时此研究观察组HGB(180.18±38.96)g/L及对照组HGB(149.06±33.82)g/L分别与标准血红蛋白(HGB)正常值(130±20)g/L作了比较,标准误分别为4.5和3.3两组的HGB都明显高于正常值,且两组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都普遍存在红细胞增多情况。(6)此研究观察组PLT(180.25±64.00)×1012/L与对照组PLT(215.47±79.43)×1012/L也分别与标准PLT正常值(200±100)1012/L做了比较,标准误分别为7.5和7.8,观察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LT增高是脑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原地区因缺氧、低压等高原环境因素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而引起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从研究中初步得出结论在高原地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因素之一;而PLT是脑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HGB与PLT呈负相关关系;HAPC观察组PLT较对照组低,较低水平的PLT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同时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影响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联合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可疑AMI患者127例,根据冠脉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标准分为AMI组(n=65)和非AMI组(n=62)。两组均接受血清TC、LDL-C、TG、NT-proBNP、Lp-PLA2、F-ABP水平检测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AMI组Lp-PLA2、F-ABP水平与血脂、心脏参数的相关性,评估不同指标对AMI的诊断效能。结果 126例疑似AMI患者心电图确诊AMI 58例,包括典型变化31例,非典型变化10例,ST段下移伴T波改变13例,ST段正常和T波改变4例。AMI组Lp-PLA2、F-ABP、TC、LDL-C、LVDD、NT-proBNP水平高于非AMI组(P<0.05),LVEF水平低于非AMI组(P<0.05)。Lp-PLA2及F-ABP与TC、LDL-C、NT-proBNP、LVDD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以Lp-PLA2 197 ng/mL和F-ABP-0....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外伤性脾破理解行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风险,对1995 ̄1999年5月收治的80例Ⅱ、Ⅲ级外伤性脾破裂随机分组。40例行单纯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40例行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略有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脾部分切除术不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手术对高原地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因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53例患者,Hunt-hess分级≥3级,其中开颅手术治疗的21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2例,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介入组患者预后较好,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低,ICU住院率低,住院费用较高。结论介入治疗有更好的预后及更低的并发症,但费用较高,应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及病情特点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血液学特征及影响病情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并确诊为COVID-19的1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型组(n=51)、重型组(n=68)、危重型组(n=27),并对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的血液学特征及影响病情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型与重型,中型与危重型在年龄、高血压、HGB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型与重型、危重型,重型与危重型在糖尿病、NLR、FDP、D-Dimer、PT、INR、CRP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三组患者抗凝情况和D-二聚体>1μg/mL与预后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未抗凝及同一抗凝治疗下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患者D-二聚体>1μg/mL,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糖尿病、D-二聚体、CRP是高原地区COVID-19患者病情加重(中型向重型或危重型恶化)的危险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及CRP明显升高的患者病情容易向重型或危重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2021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106例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45岁(74.53%);病因类型为病毒性(41.51%)、结核性(30.19%),首发症状为头痛(64.15%)、意识丧失/肢体抽搐(23.59%),伴随痫性发作起病(38.68%);脑脊液检查压力、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升高者分别占53.77%、64.15%、75.47%;头颅影像学(CT/MRI)检查正常(50.94%)、脑实质异常(40.57%);预后不良27例(25.47%)。单因素差异性分析显示病因类型为结核性、年龄>45岁、职业为农牧民、脑脊液生化总蛋白升高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脑脊液生化总蛋白升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原地区脑(膜)炎有明显的临床特征,部分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预后影响因素较复杂,临床诊疗中需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