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概念整合理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进行研究也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隐喻的文献中,学者们对于突生结构的存在和作用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是对于突生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及突生结构与隐喻创新意义之间的关联却并未有细节的描述.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力求解释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突生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及其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位置与作用.以及隐喻创新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提供了分析人类的思维过程的方法.隐喻作为用一种事情理解或经历另一种事情的思维结果,能很好地被概念整合理论解释.文章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诗人李商隐的名作《无题》中的隐喻进行解析,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诗进行一个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郑燕 《海外英语》2013,(7X):261-263
近十多年来,国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在Forceville等学者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而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以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文章探析两幅政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具有较好的阐释力,为多模态隐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自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但是从概念隐喻理论提出的那一天开始,关于隐喻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Raymond W.Gibbs的新著——《隐喻的论战:人类生活中的概念隐喻》,就是概念隐喻三十多年发展的全面梳理,并就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系统的一个固定部分。人们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的概念隐喻理解模型认为,长时记忆中的概念隐喻对隐喻理解起重要作用。Glucksberg与Keysar(1990)提出的范畴包容模型认为,XisaY形式的隐喻是直接被理解为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x被归于一个以喻体Y为典型成员的临时范畴。文章通过分析两个模型的实验证据,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隐喻解释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隐喻的系统性,而范畴包容模型是一个隐喻理解模型,反映了隐喻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现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为例,通过不同译本,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探寻隐喻分析,隐喻翻译策略之中,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话语理解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在线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汉语熟语意义理解过程,以期探讨人们理解熟语过程的认知机制,为分析汉语熟语隐喻意义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立足于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这两大主要的认知、语用推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的隐喻在线推理机制,分析了两者在隐喻意义推导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两者优势互补的关联复合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隐喻阐释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对中英双语者隐喻表达理解的中介效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日常隐喻表达时,会首先自动激活相对应的概念隐喻,以促进隐喻表达的理解,因而从属于同一概念隐喻的隐喻表达之间,以概念隐喻为中介,存在相互促进理解的效应。本研究采用启动实验,在同语言和跨语言条件下考查中英双语者隐喻表达的理解中是否存在以概念隐喻为中介的相互促进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同语言与跨语言条件下,从属于同一概念隐喻的隐喻表达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的相互促进理解效应,这对概念隐喻的中介促进效应假说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并为中英双语者隐喻表征中的语言表征与概念表征的分离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Grady,Oakley&Coulson(1999)讨论了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种理论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概念隐喻为概念整合提供重要的稳定的输入空间。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隐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讨论基于事物之间相关性的隐喻映现,作为输入模板的根源隐喻,事物之间相关性理论与概念整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元 《考试周刊》2012,(25):19-21
本文对认知隐喻理论有关隐喻理解研究进行回顾,认为隐喻的构建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相异性在隐喻意义阐释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隐喻的建构和理解是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隐喻的工作机制和效果主要是在理解过程中达成和体现出来的.因此,本文以隐喻理解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研究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论述了概念隐喻中用已知源域来感知、想象和理解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分析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不同喻体;以英语经济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大量实例为例,对隐喻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隐喻思维去学习和理解英语经济新闻信息,理解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促进英语教育、学习和日常阅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于秀华 《海外英语》2014,(20):260-262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互补性。结合这两种理论,该文探讨了隐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普遍应用及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郭丽 《考试周刊》2007,(6):31-33
隐喻的研究从古到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对隐喻的研究历来就有很多流派有不同、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认识。在隐喻研究的历史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隐喻理论和思想。而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本文将阐述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等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主张和其中存在的局限性的思考,从而对现代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为出发点,简单介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通过对中英文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应用的异同来加深对这些理论内涵的理解。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提出隐喻认知说,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将始源域的其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e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在跨文化层面上以爱情隐喻作为研究内容,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作全面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当代隐喻理论,即抽象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而概念隐喻,至少是情感概念隐喻存在着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隐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隐喻系统的掌握。虽然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隐蔽性,但概念隐喻理论在对外语教学启示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目前外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也未有明确的隐喻能力培养目标。本文通过梳理隐喻能力概念、理论框架,提出外语教学隐喻能力培养途径,提倡将隐喻能力培养融合到外语教学中去,鼓励学生理解隐喻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