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谈     
"书要读懂,先求不懂",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句名言。所谓"先求不懂",就是读书时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难点、疑点、不懂之处,然后各个击破。这种治学理念是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3.
魏政刚 《甘肃教育》2007,(6X):28-28
过去。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常常是教师逐词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教师一味地求所谓难点、重点,却不知学生对这个问题懂与不懂,有时学生对这个问题早已弄懂弄通了。可教师却还在那里高谈阔论,造成无的放矢,结果是事倍功半。文言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相似文献   

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需读书。”读书是一种信仰,高效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从上初一开始,我就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即使没有整块的时间,我也会抓紧那些零碎的时间进行预习,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我预习的目的是搞清楚书上哪些内容是自己清楚的,哪些内容是自己不懂的,在那些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划一个“?”,再写几个字就可以了),以便在上课的时候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预习的时候我很注意发现问题,仔细思考教材的每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太懂的地方,这个时候可粗心大意不得。对于文科,预习的时候我比较注意理解、搞清楚问题的实质;而对于理科,预习的时候要自己动笔算。先不偷看书上的解题过程,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6.
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去掉某个数的尾数后得到的大约等于某一准确数的数。所以,近似数是相对于准确数而言的。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简析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包括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两个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发展。教材先通过“例 1”介绍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三位小数 2 953的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及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再学习例 2、例 3,使新旧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缺乏信度、效度的现象。一是“包办代替”,如教师提个问题,自己先说出一大半。学生再象征性地跟说一点儿,就算答对了,貌似启发。却一点看不出学生思考的轨迹。二是一节课热热闹闹地上下来。却看不到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不知智障生是真会还是假会。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常常是教师逐词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教师一味地求所谓难点、重点,却不知学生对这个问题懂与不懂,有时学生对这个问题早已弄懂弄通了,可教师却还在那里高谈阔论,造成无的放矢,结果是事倍功半。文言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相似文献   

9.
给出一个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其相关信息,求其方程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一般求已知曲线类型的曲线方程问题,可采用“先定形,后定式,再定量”的步骤.定形——指的是二次曲线的焦点位置与对称轴的位置.定式——根据“形”设方程的“式”,如当椭圆的焦点不确定在哪个坐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许多教师知道了阅读教学应走读书训练之路,并且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没有正确的牵引与指导,让人觉得还是老一套,甚至对以“读书内化”为手段的阅读教学产生了动摇。“读中求悟”听之简单,操之则难。如何在实际的课堂中操作呢?一、我们需要解决一个“读”字1.读书,要会读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那是周振甫老师写的《立方的懂》。文章是讲怎样学习古文的。作者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怎样读书,张老先生说他开始读书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方的懂"。他说读书关键是要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只是记住了一些生字和句子,那只是"点线的懂"。  相似文献   

13.
学生应该爱问、多问、常问。不应该不提问题。问号的形状像把小钥匙,靠它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就懂了一个道理。拉直的问号越多,获得的知识就地越多。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总要先能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这就可以不断地长知识。不懂就问.才会有长进。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勤学好问.学离不开问。要想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应该多问。好问,可以变成知识富翁:不好问。可要落为知识的赤贫者。爱问看起来好像不懂的地方很多,其实是有学问的人:不提问题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其实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4.
正读书让我们有一个任何外力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想法。读书在我们生活安定时是锦上添花,在生活挫折时是雪中送炭。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的时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和境遇,真正用的时候调出来,就像反刍。说起来,我读书,读的数量不是最多,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读书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己心理有了一个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想法。读书在我们生活安定时是锦上添花,在生活挫折时是雪中送炭。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有时间、年轻的时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和境遇,真正想到用的时候调出来,就像反刍。  相似文献   

16.
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有些量并不是非求不可,我们称之谓“非必求”成分,解题时,若能从整体角度思考绕过“非必求”成分,从而对问题作出整体解答,则可使问题的解题过程简捷明快,现举几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的读书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固是自谦自责之辞。而事实上,“好读书”、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汉语言文字的必由之路。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正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请看,有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页。教学目标:1.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发展“四基”“四能”并培养几何直观。2.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沟通倍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解决乘法问题的内在一致性,发展模型意识。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成功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师:请你们自己阅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还读不懂。(生自由阅读)生:我有一个问题。课文开头有一句“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最后一节又写“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后面的我读懂了,因为他们给山坡植上了树,所以说“春光染绿了我们双脚”。但开头他们还没有植树,为什么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呢﹖师:(微笑着点头)是啊,这个问题应该请教大家了,如果我们都不懂,那就再把书读几遍。退到讲台边自顾自地读书(生有的做沉思状,有的拿起书默默地读着,还有的小声交谈)生1:我懂了。前面一个是少先队员的想…  相似文献   

20.
巧用“常数”代换是解决某些代数式最值问题的常见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常数代替字母的灵活性、技巧性和创新性.其中利用“1”代换求分式型的最小值是求最值问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举例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