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到处都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套用陶老先生的话来说,生活即语文,到处都是语文,到处都是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疏离,语文教育是生活的教育。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拼音是音节符号,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将这些音节符号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文化、经典传承的中国文学勾连起来,其难度却是很大。一、学习语文,体验生活,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常见的文章体裁就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与课改同步,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深感"人间真情"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富有教育价值,对当今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价值教育,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就教学"人间真情"这一专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三年前,那个美好的金秋时节,于永正老师来到我校。两天的指导、交流,让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在领略大师教育教学、做人处事风范的同时,重又燃起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于是,借着于永正老师来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的东风,"于永正工作室"成立了!三年来,于永正老师曾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亲自上示范课、做报告,指导各个年级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育思想深深印在每位语文老师的头脑  相似文献   

4.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是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让学生真情书写人生,尽情彰显个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一、走进生活,积累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理清教育、语文教育、生活、语文生活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生活环境的问题。一.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1.语文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生活就是人在社会上的各种活动,或者说是人的生存状态。语文生活就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和哪些教学要求? 小学一年级是起始年级,第一册教材按照学习的步骤,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入学教育。这是为一年级新生开始过学校生活,开始学习语文而安排的。教材通过生动的画面对儿童进行学校常规教育,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第二,汉语拼音。这是语文教学的开始,有助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不断发展,因而衍生出诸多的作文教学方法、模式和评价手段,这对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手段。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本文笔者借鉴专家理论研究及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实践,展开有效作文教学探究,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语文来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学生是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应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让真情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青州市西苑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专门学习一些生活小技能,比如系鞋带、洗袜子、叠被子、炒菜等。而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经常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使书本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校把这种教育称为“生活教育”。一、把“会生活”作为首要育人目标五年前,学校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主生活技能”大调查。结果是: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每天洗脚”的习惯;只有五分之一稍多的学生能够“规范整理书  相似文献   

11.
一、作文教学难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初中作文教学算是最吃力最费时间而最难以见效的事情,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语文老师。个中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作文教学综合性强,是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较短的时间难有很大的质的提高。而目前的现状是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缺乏连续性,即同一个语文老师连续带同一批学生三年(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情况比较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决定了作文教学短期难出成绩。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迫切希望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带动语言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只有与生活结合的语文才具备现实的教育价值。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阅读、写作两个角度,针对内容生活化对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结论认为:现行语文教材中生活化内容所占比例较高,在自然生物、科技文化生活方面都有一定比例,但直接贴近学生的家庭、校园生活、成长问题的内容仍然偏少。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这一阶段,语文教师更要重视教学质量问题,下面探讨一下这一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一、提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六年的小学教育让孩子走出家庭,在集体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在六年小学教育之后,孩子们步入初中,进入青春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优秀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相处要和谐,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教育事业更应和谐。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日记这一日常工作的载体,去履行我们平凡而又重要的教书育人的职责,与学生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其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深刻启迪:语文教学活动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来演绎课程内容,怎能不使学生认识狭窄、阅历贫乏、能力低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要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就要勇于引导学生的生活"语文化",即注入时代活水,激发兴趣,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学术品格、大胆的批判精神使李海林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富有理性、充满思辨的语文教育专家之一。他主张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语文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语文生活.而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文生活教育。人性的发展有三个层面。即工具智慧、情意智慧和言语智慧,人的语文生活需要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8.
按新课程标准的界说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人文性 ,二是实践性 ,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决定这门课程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 ,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实践又不能仅仅理解为书面语言训练 ,而应该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重视生活中各种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以下这则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案例 ,或许会对同仁们有所启发 :在我们初一年级的实验教材中选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一、二年级:不要停止为孩子大声读书目前小学语文教育通常在一、二年级主攻识字,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完成了上千字的识字量。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大人常犯的错误是:误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等同起来。如果一本书中绝大多数字孩子都认识,那么大人认为孩子肯定能轻松地读懂。实际上并非如此。独立阅读是一项需要培养的技能,需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写作之源,真情则是作文的生命。也就是说,走进生活,语文教师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言语能力,开发他们的智能因素,还要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一、细心观察生活1.聚焦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是温馨美好多味的,万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