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9年4月,《读书》杂志正式创刊。始料未及的是,第一期上面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就引发了激烈争论。《读书》原主编范用说,《读书无禁区》原来的标题是《打破读书禁区》,作者是中宣部新闻出版局理论处处长李洪林。发稿时,我把篇名改成了《读书无禁区》。当时,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会有麻烦,但是,我当时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因为毛泽东读书就没有什么禁区。范用说。杂志出来后,上级主管机关找范用谈话,批评《读书无禁区》提法不妥。范用说:我当时进行了辩解。估计那位领导没有仔细读完这篇文章。因为里面的内容主要是打破精神枷锁,文章有一段说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竹篮     
“老师,我觉得您给我们这么多阅读课和阅读时间是没用的,是在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您经常说:做人欲脱俗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姑姑是个老师,她也常常劝我要多读书。于是,我不停地读,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西游记》、《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吴柏葳 《辅导员》2014,(5):55-55
我爱读书,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悬疑侦探小说家。在我的小屋里有很多书籍,我最爱的是悬疑侦探类书籍,《小虎队冒险》丛书、《希腊之神传说》都是我的最爱。我爱读书,也有很多关于读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可是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说,这得益于读了一些好书。小时候,我一直不喜欢读书,总是想着玩。到了初中,我才慢慢觉得读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看的书有《大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张爱玲散文》,还有《格列佛游记》,其中数《张爱玲散文》这本书是我的最爱。我从  相似文献   

5.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积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书香和文明伴随学生成长,并形成了学校的读书特色。一、营造优雅氛围,品味读书乐趣学校以各种氛围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知识。1.板报宣传读书益处。以多期板报引导学生读书。栏目有:《我懂得》,内容是校长写在学生〈读后感专辑〉前言的话;《我知道》,内容是摘录学生手抄报"世界知晓";《我骄傲》,内容是介绍读书活动以来取得成绩的学生;《我喜欢》,内容是向学生推荐古  相似文献   

7.
陪女儿读书     
女儿上二年级时不喜欢读书,妻子很着急,便交给我一项任务:要让女儿爱上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妻命不敢违。于是,一有空闲,我便把女儿关进她的小书房。我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新编一千零一夜》《上下五千年》等故事书堆满了她的小书桌,硬逼着女儿读  相似文献   

8.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王景山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呢,我爱读书。小时候我上过私塾。《三字经》使我初步具有了朝代的概念,略略了解了做人的道理;《千家诗》使我熟悉了许多古代的著名诗人和他们的著名诗篇,有不少到现在还能背得出来;《论语》、《孟子》那时都要从头到...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论语》有很多专家研究 ,也有很多专家来评价。我重读《论语》不是评价《论语》 ,也不是评价孔子。我重读《论语》———兼谈我读书 ,是谈我如何读《论语》的 ,读《论语》有什么收获 ,而且通过我读《论语》有何收获 ,得出我该如何读书。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 ?因为4岁到9岁的时候我读过《论语》 ,后来就没有再读 ,直到我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 ,我又仔细读了好几遍 ,感觉大不相同。重读《论语》有以下四个体会 :一、要把握整体我读《论语》时感到 ,《论语》里面关于一个学习者、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待学习、对待思考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1.
我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读书,因为读书既能增长知识,又可以开阔(kuo)眼界,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叫我"小书迷"。我的书架上放着许多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脑筋(jin)急转弯》等等。这几天,我一直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深深地被书里面感人的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9)
我与读书学习有不解之缘。回顾我的健康成长,哪一步离得开读书学习?是读书学习,使我成材,使我立业,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受人尊敬,令人羡慕。当年,《放羊的孩子》《太阳山上的故事》教育了我。朦胧中,我懂得了诚实与贪婪。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时,在老师的引导下,  相似文献   

13.
从走上工作岗位至今,我结识《人民教育》已经8年了。回顾自己工作的每一天,我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尤其是读了《人民教育》上众多名师的文章,催生我读书的志趣。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如何读书”等道理。现在,我每年都自费订阅20多种教育报刊,连同平时购买的书籍,花费不少于1500元。读书已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读书是一种品味,读书是一种修养,读书是一种精神寄托。那时候,我主要以读杂志为主。上小学以后,读书兴趣更浓,一到寒暑假,我就缠着母亲,到图书馆借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孜孜不倦地读。那时,记忆最深的就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像他一样生活》等,再就是冰心老人的《小桔灯》《寄小读者》。古今中外的很多诗集,我都认真读过,这对我树立生活的理想,以至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智慧     
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我想作家的命运首先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我读的第一本书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记得的,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水浒传》。我读《水浒传》时小学还没有毕业,好像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当时毛主席对《水浒传》有过批示,对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好像很不满,毛主席希望  相似文献   

16.
来自云南大理下关镇第四中学的文琪来信说:“李李你好,我是云南大理的一名七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学生阅读世界》。我真的是太喜欢这本杂志了。我平时特别喜欢读书,我觉得读书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让我们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希望《学生阅读世界》能够满足我对读书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主张趣味读书的人。能把书读出活色生香的,我想到三人。“补白大王”郑逸梅长年浸淫古今典籍,最懂得读书之妙。他论及读书时写道:心中无一事萦系,然后读书得其奥,饮酒得其趣,睡眠得其适,游赏得其幽。读《离骚经》宜于茶余,诵《剑侠传》宜于酒后,天下惟善读书者,不负花月,不脱酒盏,不离山水,不绝美人。读美人传宜缓,缓则愈觉绵。读英雄传宜急,急则豪气直达。读《红楼梦》宜于暖阁,读《水浒传》宜于风廊。风日晴爽不出游,有负天时;明窗净几不读书,有负地利;高朋满座不饮酒,有负人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读书体会另有一番景观。这位剑桥大学…  相似文献   

18.
年年读书日,今又读书日。但对每年的4月23上海崇明三日的“世界读书日”知道的有几,更遑论努力读书了。这绝非信口雌黄。每当读书日期间,你若问一问身边的人,对此节日的知晓度,多数人会满脸茫然地说:真的,“世界读书日”,我怎么没听说过?可见,世界性的读书节并未真正达到它应有的初衷而走入人们的视界。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件太奢太侈的事。有例为证。今年2月10日的《工人日报》发表刘效仁的署名文章《悲哉!读书节目全面沦陷》(以下简称《沦陷》)称,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陨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  相似文献   

19.
读书趣事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我十分喜欢读书,读书给了我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看爸爸给我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过了一会儿妈妈让我到楼下买一袋味精,我就拿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边走边看,看得可入迷了,也没仔细看路,忽然一下踩空了,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可是我还是在看书,拍拍衣服上的灰,就接着走  相似文献   

20.
鲁迅、茅盾先生读书很有计划,他们读书很广很深。我读书大都是从兴趣出发,喜欢的书就反复读,不喜欢的书就大致读一读。回想起来,我年轻读书时最受影响的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红学家来说,《红楼梦》中有许多道理,但我当时是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先看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怎样来往,又怎样分开,怎样生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描写也很吸引我。林黛玉的葬花词我当时不大懂,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