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他像平常人一样平常,但似乎又比平常人多了一点什么。比如头发,他比同龄人少了许多;比如写稿,他比同行们多了许多;比如走路,别人走路就是走路,他走路时却可以作诗;比如吃饭喝酒参加宴会。别人在这样场合多是打趣逗乐说说笑笑最后拱手了之,他在说说笑笑之后却常有散文、杂文、小品文乃至诗歌、词赋等作品问世。太阳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每人每天只有一个。他当然也是一个太阳,也不比别人显得匆忙或紧张,然而他的工作效率却高得出奇,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时间“含金量”有些蹊跷。  相似文献   

2.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 他是某县一个局长,因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一家报纸记者的稿子见报后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抉择     
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儿死而复活.  相似文献   

5.
徐帆 《现代传播》2006,(6):131-132
敢于直面历史,敢于亮出观点——何苏六通过《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一书展现了他的纪录史观:“四期说”。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因为历史结帐,不能像数学一般精密,写下许多小数,却只能学粗人算帐的四舍五入法门,记一笔整数。”——这“一笔整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期说”取径中,得以较好的彰显与传承。比如,李泽厚先生在中国思想研究中提出的“儒学四期说”:孔、孟、荀为第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现在或未来如要发展,则应为虽继承前三期、却义颇有不同特色的第四期;又比如,王国维先生将元曲分为“蒙古时代”、“一统时代”、“至止时代”的“元杂剧二期说”。该类研究方法,既外在包罗了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也内在交待了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史论的建构,有“史”,亦有“论”。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先生是一个自负而有趣的人,前几年读他与陈明的对谈录《浮生论学》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今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这种感觉又浮现出来。比如,当记者问他“能否对自己做个评价”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做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是‘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相似文献   

7.
他曾被美国总统邀请到白宫作客,但是自己请客只有最简单的三菜一汤;他身家千万美金,但是却会在洛杉矶街头捡拾丢弃的易拉罐;他在祖国捐赠已过千万元人民币,但是近30年间却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  相似文献   

8.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曾经说过:古人都不大愿意班门弄斧,为的是以免遗笑大方;可是他却乐意弄斧班门,为的是以求教益。今天本人发表一些意见,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殷切期望能得到予会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他曾经轻易得到过一些同龄人得不到的机会与资源,比如4岁入选北京申奥大使,比如15岁开个人演唱会。但我们所了解到的他,是一个一直没能走在合适轨道上的少年。他在强调学习成绩的人大附中没有表现过任何才艺,仅仅是一个全年级成绩倒数的小胖墩,也没有发生那个年龄段引以为豪的"早恋"。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11.
少些想当然     
闲来浏览,常见一些想当然的叙述;甚至一些新闻报道,亦复如此.谓予不信?且看下文. 熟悉现代中国史或者大公报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位重要人物吴鼎昌,字达诠,号前溪.关于他的这个字号,当时乃至后来都引起不少误会.比如因为他干过银行,非常有钱,一些人就常常想当然地把他的字写作金字旁的“达铨”(现在一些论著中还经常这么写).而吴则不止一次地为这种误读向人做出过解释:他爱的其实不是钱,毋宁说更重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言论责任,所以,自己的字实际上是言字边的“达诠”.  相似文献   

12.
6月13日中午,西安警方假称送饭,摸清了人质和劫匪的位置,一举救出了被劫持的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大二学生陈某,并抓获了劫持人质的犯罪嫌疑人王钢。被劫持人质获救,令人欣慰;西安警方机智果敢,值得赞誉;但一些媒体过份详尽地报道了解救人质过程,却值得商榷。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犯罪团伙,狡猾多端的主犯说:他那些比较隐蔽的犯罪手法、反侦察能力,很多是通过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学的。比如,媒体报道警方多次利用监控录像等手段破案,他们就采取蒙面、带手套、用假声音等招数对付;媒体报道警方经常在公路上设卡,他们作案后就不惜走很远的山路,跋山…  相似文献   

13.
面对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甚至矛膏,媒体和民众真的已是草木皆兵,日历三惊。不过,有不少警报,事后被证明其实是虚惊一场。比如,日前的啤酒甲醛风波以国家质检部门宣告甲醛含量并不足以危害健康而告终。前不久矛膏风波中,则是那位被指报料的科学家站出来说,我根本没有说过三氯生致癌的话。他批评说,媒体的报道太急于做出推论了,对他的报告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4.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15.
华山,这位善于写通讯报告的新闻记者和作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许多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却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鼓舞人们献身四化,永远奋进。在《文学不能代替新闻》一文中,华山曾响亮地说过:“一个新闻记者应该经常抓住时代的脉搏.”我们回顾一下华山在不同时期的经历,重读一下他的一些作品,可以这么说,他的命运是同时代、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脉搏  相似文献   

16.
说到刘禹锡,相信但凡读过几天书的人都不陌生。晚唐以降,只要尚未发达的文人墨客,谁不曾借他的《陋室铭》以自况,获取几许鸿儒的骄矜与自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的其他作品,虽名气略逊,却质地依然。比如这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邓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  相似文献   

17.
“我不在江湖,江湖中却有我的传说。”很多年前,初入文坛的韩寒这样说过。很多年后,他的传说不止在江湖。  相似文献   

18.
白莲教首领刘之协在叶县被捕,不仅是导致他被解京处死的重要事件,而且直接关系到对他的历史评价,一向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对于他这次被捕的原因、时间和经过,清代史籍和近人著述却未得其详,颇多舛误。比如:《四川通志》卷八说:嘉庆五年七月“河南巡抚马慧裕剿宝丰、郏县新起贼匪,……贼匪皆刘之协勾结,之协于叶县盘获,解京伏诛”;《清史稿》卷三五七吴熊光传也说:嘉庆五年“七月,歼宝丰、郏县溃匪于彭山,教首刘之协遁叶县  相似文献   

19.
记者、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EMBA教授…… 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却应对自如. 吴晓波说,其实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传媒行业,而是一直以观察者的身份活跃在出版写作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他曾经说过,“我极热爱新闻事业”,而为了圆一个记者梦,他又丢掉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他曾多次被省级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却在退出新闻行业后写博客自曝:“两年时间我闭门造车‘采写’了80多篇假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