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良好的组织使得所提供的知识容易用上,这甚至可能比知识的广泛更为重要,至少在有些情况下,知识太多可能反而成了累赘,它可能会妨碍解题者去看出一条简单的途径,而良好的组织则有利而无弊.”在数学复习中,以“小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探究,将有利于学生良好组织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老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为此,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本文就“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结合数学史,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入了很多“小常识”,为学生展现了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如“圆周率”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用“绳测法”、“滚动法”等原始的实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然后通过“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及对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与已经了解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体系,掌握数学的思想,养成敏捷、独特、灵活、慎密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比多(少)”应用题一课导入时,我设计导语如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比较。如我和你们比,…  相似文献   

6.
杜紫红 《福建教育》2023,(27):59-60
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洞察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可在“知识发生处”“深化理解时”“回顾反思中”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题。数学就是在不断发现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中的“发现”不同于科学家发现新事物,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沿着教材中由前人和他人开拓的线路进行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发现’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教师“发现”,即由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发现”。由于在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目前…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只有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足由教师“灌”给学生,由学生亲自探索得来的知识最难忘、最深刻,也比教师直接给出的更有效,因为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解题的最好途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数学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状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这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对一些习题课教法进行反复比较,发现问题分层教学法在习题课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下面对这一过程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中值得一试的“说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保国 《成才之路》2009,(26):44-4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做数学”,更要教会学生“说数学”,这是让学生将自己做数学的思维过程用语言系统地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学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学习习惯在“说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成长、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郑希跃 《文教资料》2005,(17):113-114
“做数学”、“说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做数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要学的知识:“说数学”旨在激励学生将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规律与方法,能清楚地向他人介绍、交流。“做数学”与“说数学”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我们既要重视“做数学”,也应重视“说数学”,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学小论文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出错与纠错”“多解与变式”“百思与顿悟”三种途径积极撰写数学小论文。学生在撰写数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升华,条理更加清晰,思路更加开阔,从而实现以学促写、以写促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峰 《考试周刊》2010,(18):85-8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发现数学规律,自主解决数学问题,使“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中一个重大变革。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做数学”呢?如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5.
陆志英 《教育》2014,(3):54-55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可见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已成为数学课堂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培育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你妈妈今年多少岁?”有的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2岁。”我把8和32写到黑板上后又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2少多少”“32比8多多少”“妈妈比我大24岁”“他比他的妈妈小24…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数学。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道理”,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数学现象的本质,能够及时发现数学问题,形成思考数学问题的逻辑与问题解决思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规律与法则,进一步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讲道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根据课程知识内容搭建“理解道理,寻求数学规律”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数学现象,掌握数学知识.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三个角度提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讲道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结构化教学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结构化育人功能,能充分彰显数学学科的结构化育人价值。实施结构化教学,既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类”的知识建构,又要立足于学生“联”的认知统整,更要致力于学生“变”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结构化的学习中将知识融通、转化。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