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谈起南朝诗人鲍照,后人说的最多的是他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中评的最多的是“俊逸”的风格。阐述诗歌风格,往往都着眼于词语的文质、艺术技巧的良莠。至于乐府诗歌的节奏,很少有人论及。笔者认为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气质的外化,也是鲍照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一探。萧子显在《南齐书&;#183;文学传论》中说,鲍照的诗歌“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最早概括揭示了鲍照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铿锵激越之特征:“发唱惊挺”,是指诗歌发端突兀而起,扣人心弦,起始的气势恢宏与后面部分的相对平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有力的入笔,大致源自以下两方面:第一、鲍照首创“君不见”’三字组合,并置于句首。反问句起  相似文献   

2.
鲍照诗歌中有着大量的禽鸟形象,寄托着鲍照的思想情感。本文从鲍照与曹植诗歌中鸟意象的比较,分析了鲍照诗歌的鸟意象在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歌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5):112-114,155
多年来,在六朝文学的研究方面,鲍照诗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体而言,研究多从宏观着眼去谈鲍照诗歌的整体风格或艺术成就,鲜有对鲍诗的题材特征等进行探讨。因此,文章以鲍照组诗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探讨鲍照组诗的题材特征所具有的开拓性和独特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鲍照是南朝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其作品以文、赋以及乐府诗见长。他的文、赋词采华丽,构思巧妙;他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别具一格,尤其是乐府诗对后人影响甚远。钟嵘的《诗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鲍照的评价势必会给后人评鲍照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诗品》中关于鲍照诗歌的评论以及相关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韦晖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04-106
关于鲍照诗文的动态性特征,历来各家多有简要论及,虽表述不同,但观点相近。试从诗人个性、意象选择、诗歌形式等方面,来诠释鲍照诗文中鲜明的动态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鲍照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描绘了众多具有鲜明色彩的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与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感心态,鲍照用多种人物群像抒写了相似的情感体验,即与现实不合而产生愤懑、不平、孤独、悲凉、哀怨的情愫.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使鲍照诗歌抒情言志功能最大化,更具表现力.通过研究鲍照诗歌人物群像及其形成原因,可以让我们客观具体地了解真实的刘宋社会状况和鲍照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俊逸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杜甫评价鲍照"俊逸"的具体语境可知,俊逸大致是指鲍照以七言为主的乐府诗的奔放豪迈.具体来讲,主要是指鲍照的乐府诗具有强烈的情感气势,以及通畅恣肆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抒情诗、边塞诗和女性诗歌三类题材论述了李白对鲍照同题乐府诗的创新策略:情感指向个性化,失意中潜藏着豁达,这种豪情逸气成了情感的主旋律;叙事密度上,变鲍照用典繁复为疏朗,叙事线条单纯明朗,侧重渲染神奇瑰丽的意境;拓宽了主题寓意,寓讽谏和忧患意识于各种题材。  相似文献   

10.
鲍照的诗向来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山水诗稍显逊色,但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期的谢灵运则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后人常将其二人诗歌进行比较,更多集中于相同和不同之处,则很少关注"源出"关系。故而以鲍照诗是否源出于康乐为讨论重点,通过二人的诗歌分析,进一步得出鲍照与谢灵运诗歌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鲍照后期山水诗的质量要远高于前期所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以"病时"与"即事名篇"为主要特征,"忧黎元"、"补时阙"为其核心所在的即事类乐府,不仅为宋代诗人所雅好,而且还使之成为一时之创作风气。宋代的即事类乐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类型上主要分为"自创新题"与"袭用新题"两种。相对于唐代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以"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宋代的即事类乐府在形式特征方面已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即其诗题大都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汉乐府式标题",一变而成为以"×××歌"、"××行"、"××吟"结构的歌行类乐府。而近体诗在这类乐府诗中的出现,则标志着古体诗一统即事类乐府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已为诗人们的艺术实践所打破。  相似文献   

13.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4.
周紫芝是南宋初年有名的诗人,有近二千首诗传世,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乐府诗。他有明确的乐府理论指导创作,从而使其乐府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当时诗人,在南宋初年诗坛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它的发展经历了楚辞和《庄子》的神游诗阶段,慕道颂仙的“仙真人诗”和乐府游仙诗的仙诗阶段,自觉而又成熟的新体游仙诗阶段。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表现主题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和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代,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承两汉文人诗歌创作的低谷而异峰突起,创作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乐府诗,为我国文人诗歌的觉醒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乐府诗创作颇多学习和继承两汉民间乐府之处。本文拟从创作手法、诗乐结合、思想内容(忧生、游仙)、语言特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8.
七言诗在走上成熟的过程中,鲍照七言歌行功不可没。从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始,其后作者寥寥,直到刘宋时代鲍照七言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七言歌行率先在七言诗苑囿中开出绚丽花朵,从而使七言诗在五言诗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八代诗史中异军突起。鲍照借鉴汉魏乐府,吸纳民间歌谣,探索七言歌行语言形式,在以传承求新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实践,为其后特别是唐朝七言歌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崔翠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68-70
利用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来分析英文儿童诗歌,可以探讨语域理论在诗歌语义分析中的价值。文章从话语范围/语场(field)、话语基调/语旨(tenor)和话语方式/语式(mode)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诗人WilliamBlake的"TheChimneySweeper"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以期帮助深入领会诗歌的涵义,从而来挖掘出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寒山是继王梵志之后影响最大的唐代白话诗人,"他的劝世化俗诗与王梵志诗的俚俗风格十分接近"寒山诗"语带诙谐而意严实严肃,外似平易而内藏机锋",寒山诗的用韵可归纳为二十四个韵部,其中只有八个韵部同王力先生"隋——中唐音系"的韵部相同,这可能同寒山诗多用俚俗口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