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曾有计划地探讨文章思路培养的问题。文章思路的培养问题,我过去一直不够注意、重视,因而在教学中不能自觉地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代自序)》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遵路”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领会文章的奥妙。学生也只有“遵路”“入境”,才能理解内容,激发感情,把握结构,学到技巧。一、思路问题的引起古人曾说,文章要有物有序。“物”就是指思想内容,“序”就是说文章要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3.
主线式板书     
主线式板书是紧扣文章的思路孕育而成。“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的妙  相似文献   

4.
思路导读,是理清文章层欠结构,掌握内在联系的阅读方法。在记叙文教学中,只有弄清了文章的思路,才能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而,要教给学生识路入境的艺术方法,打开阅读的通道。一般而言,思路导读可有如下种种方式方法。一、题目推测式题目,就是文眼。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物的文章,只要对题目稍加解释或提示,就能推测出课题所暗示的思路来,就能尽快地弄清文章的层次结  相似文献   

5.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学时,要遵循“以学定教”准则。有位青年教师执教《孔子学琴》,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清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课文写孔子学琴一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你用小标题概括出来。”这个问题直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意在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注重文本的整体性,这是“以学定教”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重视理清文章的思路,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而简单明快的粉笔画,就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气氛之中,把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呈现在学生面前。简笔画从形象入  相似文献   

7.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莫。”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有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人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认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本文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理后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当是摸清写作意图的一把钥匙。文章的标囫就是全文的中心,但如何理解作者文中表达的看似前后矛盾,实际部驻合丰富深意的话语呢?作者先写到:“我也早觉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之后又说“…  相似文献   

9.
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之前就有一条明晰的思维线索,而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也要寻找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作过论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作者思路清晰——皂荚树形象“大”、作用“大”。若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大”——“遵路”,就能领会学生“识”文章之“斯真”,进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留心周围事物。一、紧扣“形象大”学会观察法  相似文献   

10.
一、一磨教材.设计流程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一篇散文,以“美丽”为主线。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精神和人格。梁衡的文章非常注重形象的塑造。他写的散文.总是如写小说一样地提炼形象。本文就是以“形”开头.中间以“事”为主体.以“理”结尾的文章。“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相似文献   

11.
沈丽娟 《教书育人》2007,(11):40-4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路”是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中心。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文章的每一章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个标点,无不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的。因此,教学时抓住作者的这个“路”为突破点,循着作者思路总览全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在《炮手》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叶老这一教学理念。现以《炮手》一文为例,阐述我的这一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是核心要义,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走马观花,急于求成,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正如叶老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相似文献   

14.
导悟学法落实训练──谈《白杨》一课的教学设计湖南蔡智波,胡红炼一、整体入手,导法分段。《白杨》一文表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写的是人,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树的品格,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  相似文献   

15.
叶老在1962年写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集中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下面谈谈我们学习其中六韵的体会。这六韵是: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一、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陶,即陶渊明。叶老认为:像陶渊明那样“疏狂”到“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可遵循的。并鲜明地提出要“潜心会本文”,把功夫花在领会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上,不搞游离于语言文字外的架空分析。为什么要“潜心会本文”呢?因为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发挥板书设计优势综合培养学生能力湖南沅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李燕一、板书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读文章就要凭借书面语言认识到它反映的是什么事物,体会到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者如按照作者的思路,设计出反映...  相似文献   

17.
谈阅读教学的三种关系杭州市教研室钱正权一、面与点兼顾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就是说课文思路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是贯通课文的文脉;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就必须披文入情理清思路。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通篇主意间架未定,临期摹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这些话都说明从思路入手,指导学生搭好作文“架子”的重要性。为此,必须重视思路训练,这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训练学生思路必须结合课文和作文指导课教给他们各种文体思路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如下: 一、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一事表人:即通过一件事写人。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雨中送小孩》等。思路基本是起因→经过→结果。这里要注意,文章是以人物为中心,要选择典型事例,要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解读以及关于文本解读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读中四悟     
王静 《教育艺术》2001,(10):57-5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有宜 ,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他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这就启示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 ,以“读”为主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轻读悟境轻声读 ,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在读中借助语音 ,凭借想象 ,感知语言内容 ,还原课文画面。因此 ,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