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琰 《儿童音乐》2016,(12):78-81
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波斯市场》,感受管弦乐的丰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现的浓郁地域风格. 2.聆听乐曲各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辨听各主题主奏乐器并想象音乐描绘的人物形象.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对管弦乐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课型:欣赏课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内容: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象。2、聆听与感受乐曲中各段音乐主题的情绪,能听辨出各段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哼唱第二主题旋律。3、.能和同伴探索用竹笛表现出乐曲欢快、轻松的情绪。教学重点: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能听辨并记住各段的主题旋律。教学难点:探索用竹笛演奏第二主题旋律,并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体验和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大自然美妙景象。教材分析:《森林的歌声》是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器  相似文献   

3.
综合课教案     
课题: 《卡门》序曲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歌剧序曲、歌剧体裁的发展历史以及艺术特点。 2、聆听《卡门》序曲,哼唱主题旋律,使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对乐曲所表现的画面和场景展开积极的联想。理解歌剧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以及叙述情节时丰富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课题】《进行曲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感受与鉴赏,激发、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2、深入理解进行曲的功能特点,认识到音乐要素在进行曲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丰富学生艺术想象力,提高艺术表现力。3、能运用所掌握的进行曲知识听辨乐曲主题并认识其功能和应用场合,合理地表现对乐曲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音乐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感知音乐情绪、速度、旋律等要素,体验和感受春节时欢腾喜庆的节日氛围。2.在熟悉主题旋律的基础上了解作品结构,通过参与综合音乐活动感受各部分音乐在情绪、速度、音色、节拍等方面的特点。3.在音乐活动中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和表现音乐的途径,提升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素养。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所作管弦乐组曲《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乐曲节奏鲜明热烈,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生动表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场面。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欣赏乐曲《红旗颂》。2、认识作曲家吕其明。3、了解管弦乐。能力目标:1、感受乐曲的宏伟气势,体验乐曲的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薛晖 《儿童音乐》2012,(4):41-43
课例7:《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本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由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秦娟老师设计。教学目标:能认真聆听西方古典音乐,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时代风格特点;能说出巴洛克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及有关音乐家生平简历;能随乐哼唱并记住本课欣赏乐曲的音乐主题。  相似文献   

8.
相东 《儿童音乐》2008,(10):66-67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第七单元《美丽的圆》第一课时听——《小猫的圆舞曲》;唱——《法国号》教学目标:1.感受三拍子音乐的特点,体验音乐的节奏与旋律;2.聆听《小猫的圆舞曲》,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能用画图形的方式表现对乐曲情绪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电子琴音色模仿力强,节奏变换无穷,且和声丰富、功能多样.它所包含的丰富的音乐信息和强大的音乐表现力能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他们探索的好奇心.在电子琴教学和演奏过程中,要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情绪,选择不同的节奏型和音色,才能实现乐曲极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邮递马车》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邮递马车》,在听赏活动与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为乐曲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不同劳动生活的节奏、情绪、结构、形象与表现特点. 2.学生能通过"听赏—想象—模仿—表演"四个方面表现出邮递员赶着马车的快乐场景,体验邮递员的愉快心情,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发掘学生的表演潜能.  相似文献   

11.
歌唱是幼儿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歌唱教学能够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乐感和美感,还能够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并且使他们终身保持对音乐的热忱。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运用诱导法组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一、聆听诱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幼儿园音乐教育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儿童敏锐的听觉能力的形成。小班孩子们刚进园时,可经常播放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以稳定幼儿的情绪。幼儿歌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须在幼儿聆听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如当幼儿听到欢快、跳跃的歌曲《粉刷匠》…  相似文献   

12.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从乏味单一地听赏乐曲,改变为有效地整合音乐内容,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触动学生的情感升华,将音乐表现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利用聆听、律动、演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丰富音乐的经验,通过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巧设情境,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培养、提升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一、乐意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体验音乐 的表现力。 二、欣赏乐曲《海浪的嬉戏》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片段《暴风雨》,感受大 海的变幻多姿,体验热爱大海的感情。 三、能用亲切柔和、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体会并表现 出歌曲所蕴涵的深情。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尝试用声势、律动、演唱、朗诵等形式创作表 现大海。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册《咯咯哒》。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形象。2.通过想象、体验、感受、创编等活动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和《下蛋啰》的片段。3.能用简单、有效的图形或符号记录乐曲的旋律。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小学音乐第一册教学目的:通过模仿青蛙叫声、表现青蛙形象的活动及有关“青蛙”歌曲、乐曲的学习与欣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及体验音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颜凤苗 《儿童音乐》2007,(12):59-61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作品都寄托着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它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如何让学生准确地体验乐曲的情感,使其受到更深刻的感染呢?笔者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力非常强。让他  相似文献   

17.
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由于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因此,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还应该延伸到对于音乐作曲、演唱、演奏、指挥中所表现出的乐曲的风格、特色、特点,能否辨别出等.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条件,具有较强的乐感,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周艳 《儿童音乐》2008,(8):62-63
【设计思想】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性,重视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二年级的学生还停留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阶段,所以本课以感受为主、表现为辅,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在感受基础上表现音乐的意境。一、教学内容:歌曲《小袋鼠》聆听《袋鼠》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分析:《加伏特舞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课《快乐的舞蹈》中的一首单簧管聆听课。教学目的是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的高低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旋律的起伏。并能用"beng"哼唱音乐的主题。教学目标:1.能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情绪表现与动作反应,逐步培养学生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2.通过聆听音乐,能用肢体语言感受并体验音乐的舞蹈性,逐步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3.能够用动作表达音乐中的结构、部分音高、休止符以及音乐不同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模式的特点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音乐本能,以形成对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内在体验和自由表现音乐的能力。 模式的结构 模式的操作 聆听音乐。音乐欣赏首先就是让学生聆听,静静地聆听,用心去聆听,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全貌并对其产生整体的感受,为后面深入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好铺垫。 身体感受。根据乐曲所表现的情景,媒体给出与音乐情景相吻合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教师分段引导学生给音乐配上节奏,先是单声部的节奏练习,然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