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世,经济蓬勃发展,体制更臻完善。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制相对应的吏部铨选是唐代社会政治体制渐趋完备的反映。吏部铨选的标准既有效的保障了唐代官僚队伍的质量,也为考查唐人的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本文拟通过对吏部铨选标准的解读以及铨选标准与唐人语文素养之间关系的探究,为当前的各级各类考试和语文教师的培养与任用提供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4.
铨选制的渊源至少可上溯到汉成帝时置尚书分曹治事,其中以二千石曹尚书典选举。汉光武时改常侍曹尚书为吏曹尚书。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官制虽多有变更,但随着三省六部制的逐渐形成,吏部主选始终未变,只是选权的大小、外延内涵有所不同。隋朝强化中央集权,“一命之官悉归之吏部”,为铨选制的最终确立铺平了道路。铨选制作为唐代选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环节,作为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系制度化、严密化的标准之一,一方面它的逐步完善是与官僚制度的逐步完善同步的,它所奠定的选官格局和选官原则为后世仿效;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积弊,亦是中央集权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一,并为后世所继承。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吏部官吏掌管着选人的铨选.他们鉴别人才的能力、道德的优劣以及官与吏之间的依存关系都对选人注授官职有很大影响.武则天时期吏部铨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有其进步、积极的一面,但是史料记载中所呈现的更多的是这一时期吏部铨选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礼部主持考试,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策问。童子登第一般都授官,由于其年纪尚轻,一般都会参加制举或吏部科目选,以加快晋升速度,五代童子科基本上沿袭了唐朝旧制,但在童子年龄,荐送和乡贡,考试内容及入仕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唐五代童子科举的产生和发展与唐朝历代皇帝,大臣重视儿童教育紧密相关,唐五代社会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完善,为儿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隋代将地方僚佐的选用权收归尚书省吏部,吏部增设侍郎作为副贰之职,出现了尚书与侍郎分层铨选的格局,从而扩大了吏部的选官权限,使吏部的责权划分更为明确,在选举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吏部的职能核心是主持帝国大小官员的铨选,吏部在隋代职官体系和政治运作中均享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随着边防形势的变化,唐初临时性统帅远征的行军大总管最终演变为常任久戊的大军区行政长官、将军府署机构由临时变为常设,称之为边镇幕府。其僚佐选用保留了前期行军幕府表奏辟署制度,幕职的署用要由节帅表荐于朝廷,经朝廷批准方正式任职。但随着由行军幕府的临时从征变为边镇使府的驻守从事,幕府职称性质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行军幕府中,幕职是临时奏用的差遣之职,而在边镇幕府中,幕职成为实职。边镇幕府僚佐起初常以节帅管内州府郡县官吏兼充,其后则又出现节帅为之奏请朝衔和宪衔。同时,比较前期行军幕府,其辟署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幕人员的官品名位有向高层次发展之趋势,体现了朝廷对边事的重视和对边帅的优宠。  相似文献   

10.
明代惠州府进士44人,数量不多,在全国靠后。就地域分布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归善、博罗并驾齐驱,占惠州府进士总量的68%以上;就时间分布而言,也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明显少于中后期。就惠州进士总量和结构而言,并没有优势可言,进而限制了其整体仕进成就。但是,庶吉士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矫正补偿作用,从而使得惠州府进士仕进情况颇有可观之处。惠州府进士之所以较多,主要有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众多、地方官绅的奖掖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渐趋完善使出身于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官员的选拔与其家世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的情况表明,家世与官员选拔仍然保持着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它与从前世家大族控制选官已完全不同。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人数大大减少,且在仕途的升迁上并不顺利;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的读书人开始在进士科考试中迅速崛起,尤其是中下级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成就最为显著,以至于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举子并不热衰于用传奇行卷,也没有形成风气;传奇行卷的说法是不确当的,行卷的风气没有直接促进唐传奇的发展唐传奇的兴盛及其社会影响,是由于科举人才进入传奇创作之故。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的士人因为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为官,而作诗又是必考的一项,所以入仕的士子们几乎没有不会写诗的,这就出现了身居官位的无数诗人。这些入仕的诗人绝大多数都是到县一级衙门任县丞、县尉一类的县令属官,在官僚品级中是最低的,官俸也甚少,平日俗务缠身,十分乏味。他们当年意欲辅弼君王、致君尧舜的期许落空;积存于心的治国安邦的宏韬伟略不得用武之地;在低层勤做苦熬,希求得到擢拔又不可期望,因而在宦途上日感失趣。这些人一般都选择了挂冠而去,在诗意中安居的归宿。在唐代无数进士诗人中,从县尉职司上挂冠而去,并留有较多影响的是高适、孟郊和顾非熊三位诗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岑参的生年问题,学界意见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文章从唐代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的应有之义出发,辨定其生年:岑参天宝三载春进土及第后,守选三年,于天宝六载春授官,其年三十,由此逆推,定岑参生年为开元六年;岑参在诗文中多处地方提及其年岁,以其开元六年的生年来观照这些诗文,则丝毫没有扦格斗氐牾之处。  相似文献   

15.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一些论唐代科举制以及唐代律赋的史学或文学著述,都认为以试赋取士始于唐代。其实,唐代试赋取士是沿隋制,并非唐统治者的创举。无论是从献赋与纳赋的制度来看,还是从隋唐取±考文的实例,以及此期杂文与文之关系来看,唐以前就存在以试赋取士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唐代前期制定的关中本位政策是人们重京官轻外任的社会基础。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这种以内制外的政治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随着大唐帝国的日益衰弱,京都长安也逐渐失去往日风采和吸引力。而唐后期外官待遇优厚,更加重了人们重外轻内的择官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