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教学要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积极体现它的时代特色和先进性、科学性.结合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科的体系和内容,就课程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籍介绍与文章选读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特殊性作进一步认识,同时对课程的史学文化特色提出了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高振铎主编、张家璠副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是十一所院校合编的高等院校教材。本书包括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文章选读和附录三个部分。考虑到史籍分类说法不同,在介绍要籍时,该书采用了分段介绍的方法。上册起自先秦,终于南北朝;下册起自唐代,终于清末。文章选读是本书内容的重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名称各校不一,内容的安排处理也不尽相同。有叫做“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多以介绍“要籍”为主,选读的历史作品极为有限。有名之为“古文选读”,所选材料,多数为历史作品。大部分学校称“中国历史文选”,以选读历史作品为主,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总的说来,尽管名称不一,选材有别,但大家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认识是一致的。从各校和有关同志选编的几种教材来看,大家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也是意见一致的,都认为是一门基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学校历史科(系)的必修课。主编宋衍申副教授受原教育部委托,编写了“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本科《中国历史要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北师大出版)后,同副主编苗泼,王景周邀集国内有经验的教师编写部教材。全书三十三万余字,全一册,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分为“历史要籍”和“文章选读”两部分; “历史要籍”部分又分“概”和“要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的高师历史专业教学中,做为大学历史的基础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以下简称“介绍及选读”)教学是一个被普遍忽视的角落。这主要表现在各院校此课程师资力量的薄弱和课时的不断缩减以及对其教学方法研究的冷落等方面。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对其知识功能的忽视是分不开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就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对这门课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一尝试性的探究,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增强对此课程的重视,加深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但目前地方民族院校在本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量偏少、学生古文基础差、教学方法相对陈旧诸多问题,因此亟待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教材建设十分必要,教学改革应从扩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创新考核方式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三种状况:略读课文"精读"化;略读课文"选读"化;略读课文"低效"化.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其次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最后要合理设计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这门课程,目前出版界还缺乏这方面的参考书。张舜徽同志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文选"(又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大学历史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如何进一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史学工作者,下面结合我个人对这门课的若干教学改革尝试谈些粗浅的看法。一、讲清课程性质、任务,明现学习目的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对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的不断加深认识和完善的过程。刚入大学之门的一年级学生,对于开设中国历史文选课的目的认识不清,以为是中学阶段文言文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充而已,未必认真对待。为了消除这种误解,首先必须讲明这门课的性质:它是大学历史系一门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教学,叙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阐述了在教学中育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一部颇具特色的优秀教材——评张家王番、陈仰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高振铎“中国历史文选”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十多年来前,我和张家王番先生曾合作主编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书,供各高校开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中国历...  相似文献   

12.
<正>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  相似文献   

13.
赵淡元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全国许多高校历史专业必修课教材。目前该书已重印30余次,并于2011年改版。新版教材中部分文字、注释、标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误及欠妥之处,在历史教学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课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选文《日知录·宋世风俗》中,课本对史料《石林燕语》中"选人"一词注释为"候补、候选官员",然,宋代"选人"是幕职州县官员这一文官群体的另一称呼,因而,课本注释是不恰当的,拟就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选读课文可以更好地为本册教学内容服务,增强教材的弹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也为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认识选读课文,探寻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呢?一、指导学法,领悟写法1.指导学法。选读课文教学的精髓在于一个"选"字,选择一个精准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科学生动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方式,选择一次灵动多样的语文实践,在多姿多彩的"选"学中展现语文选读教学的"活"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就  相似文献   

16.
《论语》选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不像散文、诗歌教学那样受学生重视,也不像小说、杂文教学那样受学生青睐,但其重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这是大多数学生所未认识到的。这也就增加了我们《论语》选读教学的难度。总结自己《论语》选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把握好《论语》选读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才能抓住《论语》选读教学的切入点,搞好《论语》选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2019,(9):73-79
"互联网+教育"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生态。依托建构主义理论,文章结合英美报刊选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辅助平台缺失的研究现状,力图搭建一个服务于英美报刊选读的教学辅助平台,并致力于打造集"个性化、自主性、协作性、研究性"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此,文章系统剖析了平台的定位,进行了平台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并具体介绍了平台的应用情况。实践表明,平台的搭建和应用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主题性、广泛性,大幅提升了教学效果,助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是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拓展,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专题讲解、主题发言、课堂讨论、经典原著选读、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组织社会实践等方法.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学工作,运用教学规律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这些都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课多年,所用教材,都是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文选》.这部教材分上、下两册.编选方法是以文带史.先是“正文”,然后是“解题”(即史籍介绍、评价),再后才是“注释”.本书编写年代较早,修改多次,影响较大,其主要特点(也是优点)是:一、因编选较早,在历史要籍上所起的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不能抹杀.二、目的明确:“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所选内容精当,较能体现这一目的.三、内容广博,品类繁多,体例各别、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以“文章选读”为主,并简要介绍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和历史要籍知识。选文起自先秦,迄于清末,上下册共分14个单元,每一单元分由概述与文章选读二部分组成。和同类教材相比,此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简体字与繁体字相结合的方式排印,即,文章选读,部分的选文采用繁体字,书中其余部分均采用简体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