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详见54页)随着7月7日上午9时的高考铃声响起,终于揭开了面纱。作为一位热心教改的在职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欣喜。材料的题旨简洁明了,真正是让所有考生都有了话说。更为有意义的是,这样的话题极大地纠正了语文作文教学上的种种偏颇,同时引导学生作文走出偏、怪的误区,无疑称得上是革命性的成果。每年的考前,各学校教师都会押题、猜题,甚至有的教师还钻进死胡同。据笔者所知,今年猜题的范围有“规则”、“环保”、“合作”、“出国”,当然也有“道德”。实际上,猜题、押题的依据是借鉴往年的题目,结合…  相似文献   

2.
话题作文的出现给高考吹来一股清风,考生们摆脱了过去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畏首畏尾的心理,可以在话题所限之内大展身手,扬长避短,张扬个性,展示才情,但话题作文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考生押题的心理,出现了不少宿构和抄袭摹仿的文章。那么,我们在作文训练时,应如何避免抄袭嫌疑呢?一、变故事为材料“变故事为材料”是就写议论文而言。不用故事,而变为材料,其原因是议论文不必像记叙文那样,用形象的笔法展开具体的描述,只通过概括简叙大致情节即可。如2001年高考有一篇题为《说诚信》的优秀作文,就简叙了三则小故事作为事…  相似文献   

3.
朱福文 《高中生》2012,(8):16-17
我们不能保证2012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中一定会出现本专题中的这些题目或类似的题目,但是这些题目都是高考专家和一线老师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平时的研究、教学经验预测的,比较贴近高考的实际.从往年的高考预测情况来看,考生在考前看看这些题目.对提高高考数学成绩还是很有帮助的.希望本期专题能够启发考生的思维,帮助考生考得高分.  相似文献   

4.
李雪松 《新高考》2007,(Z2):2-3
作文,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因此为广大考生重视。随着高考的临近,本刊特推出作文指导专辑。本专辑不为猜题、押题,而是有针对性地指点大家在考前一个月里如何临阵磨抢。从内容上看,既有作文素材的梳理,又有作文技法的指导,还有应试现场的贴心关照。大家可以对照阅读,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最后提醒大家放松心态,沉着应考,并祝愿大家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看了广东佛山一中语文组几位教师写的《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文章对2005年广东省一篇名为《芬香永存》的高考满分作文提出强烈批评,认为该文尽管“条理清晰,语言通顺”,但“形式僵硬,内容苍白,感情无着”,实不堪作为几十万考生中的典范之作。其实,类似的  相似文献   

6.
来稿摘编     
《押题可以休矣》高考复习正在高潮,搞“押题”势必影响全面复习,学习效果决不会巩固。惯于押作文题的教师,去年大叫其苦;死命背“范文”的同学深受其害,如果有了写作能力,作文或缩写并不困难。由此足见,“押题”恶果无穷,既影响高考  相似文献   

7.
1.对试题“出人意料”而产生的距离感、茫然感 历史高考问答题是拉开距离的爬坡题型,对考生的总分影响很大。故此,在总复习的最后阶段,不少考生以自己的主观想象准备了一些题目进行押题、猜题。各地的复习资料及模拟试题中也出现“今年高考信息”、“高考动态”之类的时髦题目。—进考场发现题目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相距甚远,一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顿时心慌意乱,以至茫茫然不知所措。特别象去年高考  相似文献   

8.
记得2010年江苏高考中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几乎90%与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雷同,此事被曝光后在广大读者及中学师生中引发热议,后经江苏教育考试院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遂让这名考生得以继续保留高分。  相似文献   

9.
薛川东 《中国考试》2000,(10):18-19
一考前,总有一些考生千方百计找“名师”,希望“名师”能押上作文题,哪怕押上类型、范围也好。更多的考生则是针对历年试卷的作文题型进行“备考”。怎么“备”?少不了要“背”它几篇范文。辛辛苦苦,都是希望到考试时能以现成的东西——自己的或他人的——应对那道神秘的高考作文题。其实,高考命题并不神秘,它早已通过《考试说明》把考试的目的、范围、要求公之于众。作文题也无甚秘  相似文献   

10.
今年高考语文学科的作文试题,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议论纷纷,认识不一。我认为让考生按照特定的要求,把《第二次考试》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这个题目确实绝妙。采取改写这种形式,既能了解考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又能检验考生概括表达的技能,能充分测验出考生能否围绕中心布局谋篇、安排层次、组织材料,以及遣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 “好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何谓好题目?请看下面实例。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一篇以“认真”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拟的题目是《2×3=5》。暂且不去看文章的内容和文字,一见这题目,就让人顿生疑团: “2×3”怎么会等于“5”?让人想探个究竟,这就是悬念效应。考生  相似文献   

12.
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刚一结束,这种开放式的话题作文就再一次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据有关报道说,今年考生在高考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当属历年之最,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均得益于命题者的匠心和作文要求中“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和“文体自选”的“三自”要求。因此有人说,开放式的作文命题可以说是对当代中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次集体检阅,是对传统命题和传统教学的一次全新挑战,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但也有专家担心,一旦让考生不加限制天马行空地自由创作,考生们会不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形式的疯狂迷恋中,从而忽略对文章内涵的开掘。《北京晚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体均对此现象作了讨论,本刊所精选的4篇满分佳作,就包括了引起媒体关注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和因文章出色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的南京一考生的《赤兔之死》。  相似文献   

13.
读写20042004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卷的作文均为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个美人,那么题目就是美人的眼睛。“回眸一笑百媚生”,好的题目能够振起全文的精神,给文章增色添彩。俗话说“好题一半文”,文章要创新,首先要拟一个好题,达到“一题惊人”。给话题作文拟一个好标题,通常有下面三条标准:1.简,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2004年江苏某考生拟的题目是《画》,只一个字。其它诸如《家》《窗口》等,也只有一两个字。总之,高考作文拟题切忌太长。2.新,即别出心裁,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004年重庆某些考生拟的是《我是…  相似文献   

14.
2000年高考作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材料作文,是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最为开放的作文题。2001年又出了一个略有限制但更深的题目——人要不要抛弃诚信(高考结束后,这个题目作为高考题曾受到广泛的批评,但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行各业都开始讨论诚信问题。此是后话)。高考出这样开放的作文题,目的是给教学以参照,鼓励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和个性特点。但足,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错误的应试思想的蔓延,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当然,仍然会有多种文体供考生选择,仍然是话题式的作文,限制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是最大的一道题目,占60分。因此,一个考生在高考中作文的成败几乎决定了他整场语文考试的成败;再则,语文高考分数是各科中“含金量”最高的,因此也可以说,一个考生在高考中作文的成败也左右了他整个高考的成败。现在高考在即,有的考生以为自己平时的作文水平“还可以”,可稳操胜券,已用不着再“临时抱佛脚”了;还有些考生觉得自己作文水平太差,事到如今,再怎么“垂死挣扎”也是徒劳。其实这两种想法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中出现了三篇奇特的作文,这三篇作文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这三篇作文是:湖北一考生写的《站在我家的门口》、湖北一考生(周海洋)写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和四川一考生(小黄)写的甲骨文作文《熟悉》。下面我们分别说之。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高考,一考生在作文《面对大海》中引用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话说:“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王(?)老师在评点这篇作文时说:“指出一处笔误:‘子猷’当为‘子瞻’。”(见《语文学习》2002第9期)笔者认为,考生作文中的“子猷”无误。首先,张潮《幽梦  相似文献   

18.
杂采生辉     
商考语上海卷审题专家:高考作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够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叉不能考前让考生“精题”有备而来,因而题目越采越难出。我们命题组准备了好多题目。为何选“杂”?最主要的是猜不到. 今年由于“非典”疫情,不少老师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准备了这方面材料,命题组有意回避,就是体现了高考公正公平的原则。当然,也有考生会转弯抹角联系“非典”。“杂”的今义很多,可打开学生思想的天地.引导学生知识面广,活学,关心社会、生活。 作题的提示语简明扼要,引导学生尽快入题.[编按]  相似文献   

19.
半命题供材料记叙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方式。它以规定的材料为题材,提供相应的不完整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内容加以补充后进行作文。1995年高考小作文就是这种类型。它要求考生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然后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段。题目“××与××”并未明确限定写作对象,要求考生根据叙写的内容恰当地补上,可以写“麻雀与燕子”,也可以写“黄鹂与鹦鹉”;“对话”描写则明确了文体必须是记叙文。这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的全国高考作文题,除1988年是命题作文《习惯》、1991年是命题作文《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是《尝试》之外,其余都是供料作文。供料作文能有效地防止考生猜题押题,有助于检测考生对具体事物作具体描述或分析的能力,因而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命题方式。供料作文的写作指导难度比较大。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